燕山大学 - 《燕山大学报》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发布实施的意义
作者:特约评论员 李兴国
2018-03-09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寻求新的制度突破提供了契机。该文件强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并深化管理综合改革,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第一部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环节,《意见》 的出台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寻求新的制度突破提供了契机,对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
首先,《意见》 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强化政策有效落实。《意见》 提出,要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为此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思路。2020年,我们国家将实现全面小康,对应的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近期目标。2035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第一阶段实现的时间,也是教育现代化实现的时间,这说明教师队伍建设与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同步进行。纵观新中国历史,由党中央出台的教育文件数量很少。《意见》 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颁布,说明它不简单是一项行政事务,而是全党的一项政治任务。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的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其次,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此次,《意见》 将“突出师德”作为文件制定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强调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长期以来,高校师德内涵要么被泛化为抽象的道德观念,要么被窄化为思想政治素质,而对具体情境中教师权责与操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出现了一种重业务能力而轻道德伦理的倾向。《意见》 的出台克服了以往高校师德建设方式的不足,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三,促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教育内涵发展。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但在高校发展建设的实践中,与人才培养成效密切相关的教师教学工作往往得不到与其价值地位相当的重视,在教师聘任、考核、评优等环节,科研能力指标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教学能力指标,导致教师对科研工作投入过多,而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意见》 的出台不仅强调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还提出了具体的行动举措。同时,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在薪酬制度改革中,对专职从事教学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
再者,这以为着要深化管理综合改革,提高教师地位待遇。职称评审和薪酬制度改革是与高校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2017年11月,教育部、人社部印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明确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此次 《意见》 又提出“推动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任。”关于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意见》 提出“扩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高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国家的系列改革政策一脉相承,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令人振奋。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意见》 作为指引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必将为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早日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