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鹏飞教授 屠鹏飞教授

屠鹏飞与学生检查种子基地管花肉苁蓉的开花结果情况屠鹏飞与学生检查种子基地管花肉苁蓉的开花结果情况
□校报记者 胡春雅
中华民族的千古文明,中医药是最耀的瑰宝之一。瑰宝虽耀,也不可曲高和寡。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产学研合作则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屠鹏飞,带领他的团队在中医药产学研合作之路上已躬体力行二十余载,在中药创新药物的发现与研发、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与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特色,不仅为学校和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北京大学首届产学研工作表彰会上,屠鹏飞荣获首届产学研工作优秀奖之项目合作先进个人奖。
中药创新药物研发
中药创新药物主要是指有效成分新药和有效部位新药,是首次上市的从中药和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屠鹏飞强调,“‘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是药品的四大要素”,药品的研发首先必须针对某种疾病,从大量的化学物质、中药、天然药物中筛选出具备上述四大要素的物质,才能进入新药研发。
新药的发现是研发的必需过程。像人类学家一样,中药学家也需要进行大量的野外调查,寻找具有防病治病作用的中药和天然药物。屠鹏飞课题组研发的新药——龙血通络胶囊,是从龙血竭药材中提取纯化的有效部位“龙血竭总酚提取物”研制而成。该新药的研发灵感就来自于他90年代初在广西崇左县大山里的一次野外调查。龙血竭药材为剑叶龙血树分泌的树脂,当地的老百姓告诉屠鹏飞,这种树脂内服活血效果非常好,当地人都用它治疗中风,同时,外用具有很好的止血作用。屠鹏飞听后,用刀片在自己的手上划了道口,鲜血顺着刀口流出,撒上一点树脂的粉末,血马上止住。屠鹏飞认定这确实是个好药。经过实验室大量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发现龙血竭所含的黄酮、黄烷等物质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鞣质类成分具有明显的止血作用。通过系统的药学、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课题组将“龙血竭酚类提取物”研制成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新药——龙血通络胶囊,并于2013年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课题组与某著名中成药生产企业合作,将这一新药进行产业化运作,投入市场,为中风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药品。
从进入新药研发到最终拿到新药证书,龙血通络胶囊花费了10余年时间,这是新药开发的特点——周期长、难度高、风险大。对于如何改善我国中药新药研发的现状,提升研发水平和效率,屠鹏飞认为,第一,政府应该在基金、医保、税收、审评和注册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推动我国创新药物的发展;第二,新药研发是一个涉及药学、药理毒理学、临床和产业的系统工程,各学科人员有机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是做好新药研发和产业化转化的关键。在谈到如何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时,屠鹏飞认为,药学是一个应用的学科,研究应该紧密围绕着解决药学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现创新药物去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展基础和理论研究,发表高水平的文章,而不能本末倒置。应用和成果转化做好了,有充裕的经费支撑,为基础研究提供经费保障,可以促进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做好了,能够有效提升应用研究的水平和源头创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与应用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与质控体系的建立是屠鹏飞课题组成果转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2015年,屠鹏飞课题组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项目 “基于活性成分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及在药材和红花注射液等中的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成果的转化,主要是将创新技术用于建立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全面提升中药质控水平,保障老百姓“吃真药、吃安全药、吃好药”。屠鹏飞表示,在国家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项目支持下,课题组以功效相关活性成分研究为切入点,建立了基于活性成分的中药整体质量控制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了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屠鹏飞课题组利用质量标准的研究成果,建立了41种药材及其饮片、4种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其中28种药材及饮片、4种中成药标准和14种对照品收入《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为我国中药质量标准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北京大学药学院被国家药典委员会评为2010年版中国药典质量标准研究先进单位。
针对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与10多家生产企业合作,完成了红花注射液等5种注射液再评价的药学研究和标准提升。如与某药业合作,对其红花和参麦注射液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和含量测定,使其结构明确成分的含量达到60% 以上,并建立了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企业通过标准体系的实施,对生产线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从而有效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临床安全性。“中药注射剂最重要的就是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为处方药,当这两项指标显著提高时,医生也就更愿意去使用它。因此,该企业的红花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的年销售额从2007年技改前的1.88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9.86亿元。”屠鹏飞介绍说。同样,课题组与某保健药酒生产企业合作,首次将指纹图谱检测标准引入保健药酒的质量控制,通过自动化控制生产线的建立和标准实施,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一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肉苁蓉之父”
如今,肉苁蓉可谓是屠鹏飞最重要的“名片”,被称为“肉苁蓉之父”的他,在谈及肉苁蓉时脸上所显露出的笑容,既有孩童的欣喜与天真,也有成人的欣慰与沉稳。的确,作为屠鹏飞博士后研究的首个、也是迄今最为重要的课题,肉苁蓉在他二十余年的研究生涯中已经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当谈起如何界定自己及北大课题组在肉苁蓉生态产业中的作用时,屠鹏飞笑言,“大概就是最重要的角色吧!”
肉苁蓉属寄生植物,分布于我国西北沙漠、荒漠地区,尤其是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内蒙古的西部沙漠地区,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研究中,屠鹏飞发现管花肉苁蓉的野生资源远比当时《中国药典》收载的荒漠肉苁蓉的资源丰富,有效成分含量更高,其寄主红柳也比荒漠肉苁蓉的寄主梭梭生长旺盛,易于种植。但由于管花肉苁蓉没有进入药典,不能作为中药肉苁蓉使用。因此,2003年,当时已经是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的屠鹏飞向国家药典委员会提出将管花肉苁蓉作为中药肉苁蓉的来源植物收入药典。在屠鹏飞大量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比较研究,并建立管花肉苁蓉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管花肉苁蓉作为肉苁蓉药材的来源植物被收入2005年版《中国药典》,为管花肉苁蓉的大面积栽培和新疆和田地区发展肉苁蓉生态产业奠定了法律基础。
在屠鹏飞等创造人工种植肉苁蓉之前,世界上尚无一例人工大面积种植寄生植物的成功案例。为了解决肉苁蓉的人工种植难题,屠鹏飞吃住沙漠,带领学生开展了肉苁蓉寄生生物学、野生种质的筛选培育和规模化种植技术研究,突破了管花肉苁蓉高产稳产全套技术,使肉苁蓉的种子萌发率从原来的不到30%提高到80%以上,人工接种成功率达到90% 以上,为和田地区大规模发展肉苁蓉生态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人工种植肉苁蓉,是一项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大面积种植能够防沙固沙的肉苁蓉寄主红柳,把当地被动的、不可持续的传统治沙模式转变成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防沙治沙模式,大片荒漠变成绿洲,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生态治理效果,促进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致富。
今年是屠鹏飞研究肉苁蓉的第二十五个年头。在这些年里,屠鹏飞及其课题组阐明肉苁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发现肉苁蓉具有防治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并将其开发成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创新药物;制定肉苁蓉的质量标准,促使管花肉苁蓉收入《中国药典》,为其大规模种植提供法律保障;建立肉苁蓉种子萌发率的测定方法和种子质量标准,建立优质种子生产基地;建立示范基地、连续在产地主办召开学术会议、免费为农牧民举办培训班;牵头组织和承担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开展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及农牧民培训;免费为新疆于田县农牧民发放优质种子,全面推动管花肉苁蓉大面积高产稳产基地的建设和肉苁蓉生态产业的发展;积极将制药企业引入于田县等肉苁蓉产地,延伸肉苁蓉产业链,促进肉苁蓉产业化发展;以个人名义捐资于田县斯也克乡初级中学,并建立长期帮扶关系……
细数屠鹏飞在肉苁蓉产业发展中的所作所为,确实已经很难用简单的“资源开发”、“产学研合作”等词语来界定。产学研合作不仅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造福百姓、造福社会的良药。当一名研究者充满热情与大爱时,他在产学研合作中远不止是一名研究者,同时也必然是一名梦想家、活动家与实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