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认清世情国情党情 迎接时代新挑战
作者:●刘长敏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 中全会上再次提出了党的建设问 题。党的建设历来为我党所重视,而 针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来进 行党的建设,则是每一个执政党都 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本报特别开 辟“党建观察”栏目,以对新形势下 党建问题做出探讨。
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党的一项长 期性任务,在每五年党的代表大会间 隔期间,都会安排一次专门会议讨论 党的建设问题。例如,党的十一届五中 全会,十二届二中全会,十三届六中全 会、十四届四中全会,十五届六中全会 和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都无一例外地 涉及了这一重大主题。特别是2004 年 9 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 定》,在我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提出执 政能力的问题,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 扩展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 设、制度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五个方 面。在中共历史中,用一次全会集中讨 论党自身的建设问题,刚刚结束的十 七届四中全会则是第一次。
2009 年9 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 中全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 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 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 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 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 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和紧迫。”再次将党的建设问题提到了 新的高度,从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强调 了当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特别的 意义,并提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 变化是我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 客观依据。
世情的深刻变化给党的执政提出 了新的挑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 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 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 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 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 趋激烈,都是世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具 体表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 们党必须要居安思危,总揽全局,全面 认识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给我国经济发 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 巧妙周旋、趋利避害,积极应对,妥善 处理,集中力量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国情的日趋复杂给党的执政带来 了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 的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奇 迹,惠及十几亿人民。但是存在的问题 依然严重,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 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 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 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 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 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 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 题;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 慢,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关系 尚未理顺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前所未 有地挑战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党情的突出问题使党的执政面临 着严峻考验。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 前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 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 党内也存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 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 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 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 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 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 抓紧加以解决。一个拥有7000 多万名 党员的执政党,在领导13 亿中国人奔 向富裕文明的征程中,如何不断破解 自身建设难题,如何不断展示自身建 设的活力和魅力,如何不断积聚和保 持社会认同,如何不断制度化反腐倡 廉以巩固执政地位,都是我们必须思 考和回应的重大问题。
历史和现实早已深刻表明,办好 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因 此,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 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紧紧抓 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时刻牢记党的 宗旨,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为最高准则,顺势而动,在分析新情 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 上,认真进行理论创新,制度改革和方 法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党的 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肩负起历史赋予 我们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