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晴朗的冬日下午,望岳路3668号济南善德养老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南部院区)一楼大厅内,锻炼身体的老人在来回走动着。一位老爷爷坐在沙发上茫然四顾,口中喃喃自语。因为没穿袜子,老人裸露的脚踝格外引人注目。医护部主任、主管护师朱礼峰走上前关切地问:“您的袜子呢?脱哪去了?冷不冷啊?”一边说着,一边摸了摸老人的脚踝,感觉到体温正常,朱礼峰这才放下心来。
这位老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据了解,在济南善德养老院目前接收的约110位老年人中,多半是失能半失能、失智半失智的群体,这与养老院公益性的定位有关。济南善德养老院是一家以医养结合为特色的养老机构,是山东省和济南市重点投入建设的民生工程项目,按照“委托运营+医养结合”的模式由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托管运营。自2016年3月试运营以来,该院致力于为我国的养老事业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医养结合模式。
“他在楼上住院,我在楼下住养老院”
“以前啊,爷爷住院,全家动员;现在啊,孩子们该干啥干啥。他在楼上住院,我在楼下住养老院。医养结合,让我享福了!”孙廷芳笑盈盈地说。
孙奶奶今年89岁,老伴儿李爷爷96岁。如今,他们的儿女也已超过60岁,迈入老年人行列。李爷爷心脏不好,一旦住院,全家出动。即便家中请来两位保姆,也无法有效缓解照护压力。为减轻儿女负担,老两口决定住养老院。经过仔细比较,二人选择了济南善德养老院,成为该院最早的一批入住者。
善德养老院规划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设计床位800张。其楼宇是一栋工字型建筑,由二楼的连廊相连接,分为北楼和南楼。北楼四楼以下和南楼二楼以及即将开放的三楼是养护区,北楼五层以上是医疗区。
“老人平时住在养护区,如果出现突发疾病,可以随时转到医疗区治疗。情况严重者,可以直接走绿色通道到中心院区。”据济南善德养老院院长、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简称山大二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赵小刚介绍,善德养老院与山大二院实现了医疗、养老的无缝对接,有效满足了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目前,养老院不仅已加入省、市医保定点单位,还与济南市医保办签署了《济南市职工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服务协议》。
依托山大二院优质的医疗资源,养老院开设了老年病医学科、眼科、耳鼻喉、口腔、中医、康复医疗、急诊、检验、影像等专业科室。中心院区派遣了一批由神经内科、心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消化科、康复科等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组成的医疗团队定期轮岗。医疗区每日有医生、护士24小时值班。养护区有医生每日查房。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此外,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负责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时刻观察其健康状况,免去家属无暇陪护的后顾之忧。
为更好地保证医疗水平,善德养老院按照二级甲等医院的规模建设医疗区,基础医疗设施一应俱全,配备了CT、X线、心脏彩超、B超、心电图机、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及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老年病患者的检查治疗需求。
善德养老院充分发挥医疗长项,其医养结合融合中医药优势,开展药膳食疗,推广中医药膏方疗病,配合按摩、导引,使养老更有质量。“很多老人患的是慢病,而中药的调理效果尤为显著。”朱礼峰介绍道。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互补,对于脑血管病患者的功能恢复,以及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肺病等老年病人的身体调治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康复与治疗相结合,使得养老复健更有效果。善德养老院内设400平方米的康复大厅和治疗室,配备先进的康复仪器。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均有多年的康复工作经历,可实施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理疗、针灸、拔罐、按摩等39项综合性康复治疗模式,并为入住老人进行专业身体评估,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提供全面的功能锻炼,最大限度地帮助老年人恢复生理、心理各项机能。
除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服务外,善德养老院十分注重老人的精神生活,倡导精神赡养。工作人员视老人为亲人,每日与老人沟通,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组织娱乐活动,尽可能地让老人保持心情舒畅。院区还设立了临终关怀病房,为临终老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陪伴他们平稳安详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
医养结合,直面银色危机
“‘医养结合’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山东大学护理学院院长王克芳就此给出了她的理解,“医养结合,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积极策略,可以理解为一种养老理念,或者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总人口的7%,就意味着该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早在1999年,中国就已达到该指标,此后每年更是加速“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王克芳指出,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更为严峻、紧迫。“有的国家较快地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它的人口规模有限;有的国家用了很多年才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准备。而我国是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准备的。”更为关键的是,在中国,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处于带病生存、低质量生存的状态。也就是说,大量失能半失能、失智半失智的老人亟需解决健康维护的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人口老龄化呈快速上升趋势,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9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比例超过19%,数量居全国首位。2015年底,全省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达370多万,占全省老年人总数的19%以上。初步测算,到2020年,全省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将达到441万。
势不可挡的老龄化浪潮,为家庭、医院、社会带来新的挑战。面对社会症结,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力扛社会担当,不断开拓创新,按照“委托运营+医养结合”的模式运作,将现代医疗技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
在赵小刚看来,善德养老院不仅仅是一家养老机构,而且是以“出模式、出经验、出标准、出人才”为目标,建设集养、医、教、研四位一体的城市养老服务基地、委托运营示范基地、养老人才培养基地、老年科学研究基地和老年产品研发应用基地。经过众人的不懈努力,2017年12月,山大二院获评山东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单位。同时,医院设立了老年医学中心和老年病科,为全省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2017年,在山大二院就诊的60岁以上老年病患者已达到患者总数的35%。
当被问及养老院运营遇到的困难,赵小刚思索道:“现在的难点主要是护理员难招。”据了解,护理员主要来自周边村民。受拆迁影响,不少村民获得了一笔数额不菲的拆迁款,并且搬离原居住地,数位护理员不约而同地提出辞职。
医与养的有效结合,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队伍。目前,能够胜任医养结合护理工作的专业人才稀缺。据王克芳介绍,过去,在医院从事医疗服务是护理人员的常态工作,护理专业教育也主要围绕医院展开,但是医养结合模式下的医疗照护不同于医院的急性医疗照护,比如老年人可能更需要综合的健康评估和持续的健康管理。因此,从高校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护理教学需要接轨医养结合实际照护需求,增设相应的教学与实践课程。
此外,养老机构的护理员待遇偏低、社会地位偏低,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人员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意愿偏低。从政策层面来看,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激励人们从事养老照护服务。例如建立“时间银行”,志愿者将照护老人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等自己老了,就可以支取相应的“被照护时间”。同时,社会需要形成良性氛围,促使人们转变观念,更有意愿去照顾老人。
而在现阶段,护理学院表示将继续深化与民政部门的合作,依靠自身扎实的教学资源,借助网络平台,以微课、慕课等多种灵活的培训形式,对从事长期照护服务的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机构照护人员受训的可及性。
步履不停,共绘健康晚景
百年山大,积累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和隽永的精神内涵。医养结合事业的推进,离不开山东大学独具的学术资源优势和坚实的科研力量支持。下一步,山大二院将依托百年山大医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学术优势,开展医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作,把医养结合事业做大做强。山大二院将依托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药学等科研力量,充分发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等平台作用,推动建立“山东省老年人健康信息库”,成立“山东省医养结合研究院”,协助山东省构建集创新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研发移动化智慧医疗设备,培养专业康复服务人才,延伸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推动山东省老年医学服务和医养结合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面对人口老龄化,如何服务“健康山东”,也是山东大学护理学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护理学院以老年护理学为重点学科建设方向之一。学院依托山东大学六家直属及非直属教学医院,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老年护理科研团队,成立了老年护理研究所,从衰老机制、症状护理、慢病管理、心理调适等各个角度对老年人的身心疾病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发展和创新老年护理的知识和技能。自老年护理研究所创建以来,团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不同养老模式对于老年人健康结局的影响,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能够为医养结合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此外,山东大学护理学院为进行科学研究正积极建立老年人的研究队列,涉及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照护者。依托这一平台,研究者可以对居家失能失智老人和家庭照护者提供技能培训和指导、心理支持、喘息服务等。随着队列研究的深入,将会产出一系列成果,可以为实现“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制定相关策略,提供一定的基础支持。
医养结合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现已引发政府、学界、媒体等不同领域的广泛关注。在未来三十年中,医养结合将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全社会步履不停齐守护,共绘健康幸福美景。 (王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