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大学 - 《安徽大学报》

团队文化 青春风采

2017-12-15     浏览(91)     (0)

本文介绍了安徽大学近期举办的一系列文化艺术类比赛,其中展示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选手们在团队活动中付出,结识了有学识的青年,学到了很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摘要为:本文介绍了安徽大学近期举办的一系列文化艺术类比赛,展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参赛选手通过比赛结识有学识的青年,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也离不开团队文化创造的力量。安徽大学近期举办的一系列文化艺术类比赛中,学生们在集体活动中付出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不同的风采。礼仪同行引领青春2017年12月8日晚7点,由共青团安徽大学委员会主办,共青团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委员会、共青团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委员会承办的“阳光青年”礼仪模特大赛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拉开帷幕。这个夜晚,舞台上的学生向大家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活力与激情。经过三轮紧张的比赛,管理学院2017级公共管理专业的张亚天和艺术学院2017级表演班的宦玉霞夺得了冠军。
  提及当初参赛的原因,张亚天和宦玉霞都表示是出于对校园活动的兴趣。“因为我想抓住这个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代表院系参加比赛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宦玉霞说。当宦玉霞和张亚天分别身穿休闲装和晚礼服行走在T台上时,场下发出一阵阵的欢呼。他们在舞台上光鲜亮丽,而这样的舞台效果都是他们精心准备的成果。宦玉霞分享了她的一些赛前准备:“我根据自己的身材优势选择了晚礼服,但是直到比赛前一天我才确定了最终的出场服装。”张亚天则是根据自己的风格来搭配服装的。
  礼仪模特大赛是一场特殊的团体比赛。每位选手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比赛的准备当然也少不了团队的合作。张亚天和宦玉霞利用课余时间与搭档练习动作,不断磨合。在面对团队中存在的意见分歧时,张亚天表示需要团队成员相互沟通,彼此让步,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宦玉霞表示赞同:“比赛前我还是以课程为关键,但是快要比赛的时候我会准备好比赛需要的东西。如果团队意见不统一,我会多和他人沟通,多一些练习自然也就多一些默契。”
  大赛的选手来自各个学院,张亚天和宦玉霞都说这场比赛让他们结识了更多有学识的青年,也让他们学到了很多。冠冕是耀眼的,张亚天和宦玉霞都对自己的夺冠感到惊喜与激动。这是汗水换取的成果,正是每天的反复练习让他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舞动霓裳点亮青春作为吸引了无数同学观看的一项活动,校园舞林争霸赛于12月6日晚6点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该比赛由共青团安徽大学委员会主办,共青团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委员会和安徽大学青年艺术中心承办。虽然天气寒冷,但各院系选手带来的表演一次次点燃了赛场的气氛。最终,新闻传播学院以一支民族舞《丝路霓裳》夺得桂冠。
  在新闻传播学院高鹭老师给出“一带一路”的主题后,新闻传播学院舞蹈队队长,2016级广告学专业的王君瑜选择了2015年春晚的开场舞《丝路霓裳》。谈到这个选题,王君瑜说:“这个主题非常契合时代特点,让人感到格局很大。选择异域舞是因为它有新鲜感,再加上服装和灯光的配合,最后呈现出的作品就会非常亮眼。”
  取得这样的成绩,少不了每一个参赛同学的努力。新闻传播学院此次共有35人参与比赛,他们被分为六个民族舞小队,由六个负责人分别带领练习。赛前,他们每天晚上都在学院训练,有时候一个负责人要负责几个队的训练。在这种训练强度下,很多没有舞蹈基础的同学也跳得很好。
  同时,大量的训练不可避免地需要参与者牺牲自己的时间。“很多同学在晚上三节课后推掉其他组织的例会赶到院办进行排练,田径队和排球队的同学还要兼顾两边的训练。”在训练的最后几周,许多同学都受了伤。“几乎所有人的膝盖都或青或肿,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每天晚上都坚持到场。”2017级新闻学专业的郑素洁回忆道。
  在公布名次的那一刻,一切的疲惫、伤痛都化为云烟,事实证明,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如今虽然比赛结束了,但一个多月的训练已让舞蹈队成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谈及队友,郑素洁说:“我为他们自豪,也很幸运可以和他们一起完成这个作品。是每个人的付出换来了这次比赛的胜利。”“感谢他们的努力和信任,大家一直没有放弃。事实证明,很多人发现了自己的潜能。”队长王君瑜感慨颇深。花样年华绽放青春12月10日下午3时,由共青团安徽大学委员会主办,共青团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委员会与安徽大学青年艺术中心共同承办的“花样年华”短剧小品大赛正式开始。此次大赛由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周建设老师,安徽省话剧院副院长段晓波老师和安徽省话剧院青年演员赵颖老师担任评委。比赛分上下午两场举行,来自20个学院的选手用他们的表演诠释了“花样年华”的精彩。最终,艺术学院以舞台剧《耳话侃谈》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部剧的表演者,艺术学院2014级戏剧系表演班的武杰说自己是个喜欢演戏的人,喜欢在舞台上通过演绎角色来表达自己对戏剧的追求。2014级戏剧系的张锐是武杰的搭档,也是他的“知音”。张锐在评价搭档时说:“我给他这么高的评价,不仅因为我们是好友,也因为他过硬的专业实力。”谈到创作灵感,武杰表示,灵感主要来源于他看过的一部作品《静止》。这部作品探讨生命的孕育,探求艺术者的初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我和张锐在讨论排演什么作品的时候,意见分歧还是很大的。不断的争执,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在创作的过程中,两位表演者也遇到过很多问题。其中最棘手的难题是赛场上的时间限制,这要求演员和编导在排演时有所舍弃。在十分钟内让观众感受最真实的嬉笑怒骂,产生艺术共鸣,这就给创作者带来很大的挑战。除此之外,他们也不得不牺牲大量自己的时间来进行配合练习,但武杰坚定地说:“戏比天大。”
  谈到获奖,武杰说这是观众对他们的肯定:“好的艺术作品绝对是能让观众看到心坎儿里的,我一直在为了初心而追求艺术,看来观众也是一群不忘初心的人。”武杰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高,即使已经拿了一等奖,他仍然有些遗憾。他认为仓促的准备使得作品中即兴的内容过多,故事结构有些零乱。如果有机会,他希望可以做出故事结构更严谨的作品。
  戏剧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艺术文化类型,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武杰说:“戏剧艺术是一种‘以命换命’的艺术形式,我用这一点时间就体验了不同的人生境遇。这就是戏剧让我如此痴迷的原因,只要你用心在创作,演绎角色的你就是最棒的。”
  每个节目对表演者的意义都不同,比赛可能有分数,但每个作品在表演者心里都有特殊的无法衡量的价值,每位表演者在舞台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这些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机会,也让更多的人发现了大学生活的新亮点,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如很多学子所言,艺术类的活动是提升学生的感知、体验及交际能力的好机会。这几项活动虽然暂时落下了帷幕,但安徽大学学子的舞台仍然广阔,团队风采依旧闪耀。(学生记者:郝玉丁九梅责任编辑:潘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