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首先给大家介绍了刚刚启动的「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他表示,「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是应时而生,通过集成全球设计教育智慧,最终推动世界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业,也是设计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协伟在设计学院教学改革过程的汇报中谈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学科作为教育部一流学科的建设重点,担当引领中国艺术与设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责任,设计教育如何应对未来科技与人文艺术学科的融合与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应对全球变革、全球人才和资源流动、国家创新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学院实施了系列教学改革,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体系建构、空间改造、机制创新等有效措施,以多学科融合的意识开展设计教育结构的新布局,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个人价值整合、战略意识形成以及知识体系生成。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于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备研究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的服务社会、面向未来的一流设计人才。在近两年的教学改革中,设计学院打通专业壁垒,实行开环机制,调整了原有的专业设置,开设各类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强调跨专业的融合交流。对传统学科与部门结构进行大规模重组,鼓励多领域、跨领域的学习与思考。一方面通识教育、基础技能教育与专业深化并进,另一方面将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两者结合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信息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除传统学科之外,学生也可主修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变革和社会技术类等新型专业,打破专业禁锢;现有专业退居到第二层,其首层的位置由工作室或综合性实验室所取代,并且增加理论课程的教学;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并且根据研究课题与实际需求,对学科进行重新定义;消除专业界限后使得传统专业与新专业之间的协作交流变得最大化,从而实现从跨学科意识到全学科格局的本质跨越。
本科教学改革按年级具体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阶段以造型基础、设计认知、设计基础与技能作为三个教学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性的专业修养,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教授、副教授参与本科一年级授课的规定,设计学院全体教授、副教授均开设工作坊对一年级学生开放。此外,设计认知、通识课程、年度创作与展览等新内容也纳入教学体系;二、三年级将以基础性和专业性素质培养为主。在整合专业和调整选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通识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同时开设综合性研究方法论等专业性基础课程;四年级阶段对毕业设计课程进行了调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1到3名讲师以上的专业教师作为毕业设计辅导教师,以小组研究创作与个人研究创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两次创作展览,学院也将开设毕业设计研究方法系列课程,将现有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全面打破,由工作室或综合性实验室等切入社会与时代的研究方向所取代,让学生能自由、主动地选择专业与技能学习训练,在全面的基础与架构上深入某一方向与问题的研究。宋协伟提出,未来学科的中坚力量将是规划师、研究者、批评家、作者、编辑、人类学家、考古者、工程师、程序员和设计师的跨界融合。重新理解与拓展设计,回应历史与当代生活中的议题,在观照与批评、实践与行动、策划与策展之间,建立我们的学科研究和教育实践,是我们的职责。
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教师王捷随后对教学空间改造、教学选课系统改革等进行了说明。与会人员对设计学院教学改革进行了讨论。隋建国对设计学院教学改革表达了充分肯定,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与设计的关系日益紧密,作为时代的象征,科技在为设计所用的同时,也要求设计保持更新。因此设计学院的教学改革,正是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相呼应的举措。
徐冰表示,设计学院此次教学改革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惯性思维的一次反思,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针对教学改革应该怎样帮助学院激发新的活力与生命、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自身与社会、时代、人类文明之间存在的联系等改革涉及的可能性与影响性问题,徐冰也阐述了自己的理解。高洪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活动。对于设计学院具体实施的改革措施,他表示,面对时代的发展,我们应当承担起作为最高美术学府的责任和使命,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将设计教学改革与设计成果有力地结合起来,共同为最高美术学府的定位和目标努力。教学改革是综合改革,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在学院师生和领导班子的共同推动下,改革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2017年12月19日,设计学院教学改革阶段汇报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汇报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