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 - 《湖南农业大学报》
在新时代奏响梦想的华章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曹威伟
阅读中国近现代史,如同回味一段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而苦涩的记忆。《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有这么一段话,读来令人惊心。书中说到,当时(20世纪前30年)中国由于政府欠债而每年付出的数目大于它每年得到的新借款……在1902至1913年期间,每年平均付出0.892亿元;在1913至1930年期间,每年平均付出0.709亿元。而在这两个时期,每年的平均入款则分别为0.61亿元和0.238亿元。也就是说,当时的政府(清政府、北洋政府、30年前的民国)只能依赖借款度日,而它每年所获取的新借款竟还不足以支付由于欠债所付出的数目,政府自身尚且自顾不暇,自身难保,更何谈民生福祉,社会经济建设!
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中国国力在世界上的地位已有了巨大颠覆,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更关键的是,这种经济增长直接施惠于人民,施惠百姓,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已超过经济增速。这个即将迎来一百岁生日的中国共产党,以丰富的执政经验,高昂的执政热情,不变的执政初心,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跨越关口,攻坚克难,带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辉煌跨越。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站在历史的关口,蓦然回首,我不禁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执政党、我们的人民走过的艰苦卓绝的历程慨叹,又不禁为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雀跃欢呼。约200年前,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而今,中国人的精神崛起、经济崛起、文化崛起的事实,对这句话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中国人民站在了新时代的门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之下,以强大的政治智慧,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持续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十九大报告里一些话语令我印象深刻:“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等等这些掷地有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等这些富有韬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等这些来让百姓安心。这些建设思路的提出,标识着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路径,展示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创新力和巨大活力,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身处这崭新的历史方位,身处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的国家在寻找历史的新增长点,我们十三亿多国民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增长点。每个人的寻找都是一股力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引下,来自每个人每个方向的力量将汇集成一股磅礴之力,开启并创造出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每个坚定、奋进、搏击的人,都将在这新时代里奏响梦想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