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报》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转化有着其深刻的经济内涵,说明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五大主要转变:由关注经济总量向注重经济结构转变;人民由单一的物质需求向多元需求转变;注重财富积累到侧重财富分配的转变;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由关注经济增长向侧重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本文从历史对比的角度,通过权威数据对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化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结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分析

作者:周金凯    
2017-12-30     浏览(542)     (0)

本文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包括由关注经济总量向注重经济结构转变、人民由单一的物质需求向多元需求转变、注重财富积累到侧重财富分配的转变、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由关注经济增长向侧重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等五个方面。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 转化 内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论断,提出中国目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原有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的表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作出的科学论断。然而,目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提法还没有深入研究,对矛盾转化背后所涉及的深层次内涵还没有完整的分析框架。本文结合不同时期中国的社会情况,对中国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从经济角度论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正确性。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变化历程1956 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79年,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 8 月第 5 版:119-122 页。]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2010 年,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和谐社会主义,并且提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努力平衡人民过快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2017 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华网 .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 方 位 .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
c_1121819978.htm?baike[ 引 用 日期 2017-11-27]]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分析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正确研判社会矛盾变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论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转变,将对中国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和政策措施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经济角度来讲,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而提出的,主要涉及中国经济发展中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由关注经济总量向注重经济结构转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总量少,缺乏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主要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如图 1 所示,1981 年我国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时,中国的 GDP 仅为 0.196万亿美元,到 2016 年中国 GDP为11.199万亿美元,增长了56倍。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规模比排名第三的日本高一倍多。但在 2004年,中国的 GDP 全球排名仅为第六,当年日本的 GDP 总量是中国的2.4倍。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 GDP 总量更是与美日无法比拟。以 1981 年为例,日本的 GDP 为 1.215 万亿美元,是中国的 6 倍多。中国 1981 年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基于当时中国的许多问题都源于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差距太大,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问题。
图 1 1978 年 -2016 年中国GDP 总量增长趋势图(单位:万亿美元)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GDP已经有了总量的突破,但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本质就是发展过程中的结构问题。所以,过度注重 GDP 总量的发展模式有其时代局限性,已经不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中国当前的核心的问题是:总量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而结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以我国金融业为例。从总量看,2016 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中比重达 8.35%,与其他国家相比,该比重不仅高于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也高于美国、日本、英国等传统经济发达国家。通过以上数据,看似中国金融业增长已经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总量上的问题得到解决。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金融业的这一轮高增长是在制造业快速下滑的背景下发生的。而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基石,是金融业平稳发展得以依赖的重要产业。二者增长背道而驰意味着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在丧失,预示着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正在提高。[ 何德旭,王朝阳.中国金融业高增长:成因与风险,财贸经济,2017 年第 7 期,第16-32 页。] 出现以上问题,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结构问题密切相关。金融总量的高速增长能否被有效的转化为投资,是中国经济能否长期健康成长的关键。所以,我国金融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总量问题,更是一个如何改进
投资和融资结构的结构问题。
  (二)人民由单一的物质需求向多元需求转变改革开放 30 多年,我国从生产力水平不高到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走向全面小康。如今,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已从人口多、底子薄的落后状态,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真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人民网,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的 转 化,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01/c40531-29621105.html[ 引用日期 2017-11-28]] 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的阶段,已经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人民对于物质的单一需求相对下降,而对文化、服务、环境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上升,需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提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对于人民需求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的科学表述。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但目前我国服务业所占比重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图 2所示,2015 年中国三大产业构成中,服务业所占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 50.2%;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占到 8.9% 和40.9%,同比下降 0.2% 和 2.2%。虽然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但与其它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占比 70% 以上相比,中国服务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屠新泉,周金凯 . G20 杭州峰会成果对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意义和启示,浙江学刊,2017 年第 1期,第 21-29 页。] 因此,中国今后发展与文化、服务、环境和精神层面修养有关的现代服务业,既能满足多元化的美好需求,又能拉动经济。
  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一方面需要不断扩大开放程度,降低服务业的准入门槛,使得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迈进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帮助解决老百姓面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买房难问题,从而让人民享受服务提升所带来的精神文化愉悦。
图 2 2015 年中国三大产业占 GDP 比重图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
  (三)注重财富积累到侧重财富分配的转变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中国贫困人口比例逐年下降,如图 3 所示,由1990 年 66.6% 下降到 2013 年的1.9%。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不断惠及到广大贫困人口。但我们还应看到,贫困人口比例下降、中国总量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财富分配并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域差距明显。
断恶化,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橄榄型财富分配结构出现问题,两极分化情况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财富分配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将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由“落后生产力”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说明中国已经着手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层面推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例如,中国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于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因此,人口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徙,既能够降低不平等,又能提升劳动生产率,但这需要户籍和土地改革有进一步推进。
  (四)我国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会随之转变。十九大报告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体现了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这一行列后的调整。这时,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和过去有明显不同。如图 5 所示,1978 年中国人均 GDP 仅为 156 美元,到2010 年人均 GDP 为 4561 美元。按世界银行 2015 年公布的数据标准,中国 2010 年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2016 年中国人均 GDP 为 8123 美元,逐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中等收入国家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随着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经济会出现明显减速,原因是低收入国家的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高收入国家的优势在于技术,而中等收入国家不仅劳动力成本增长,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但中国仍具备很强的发展潜力,主要表现为:巨大的国内市场,不平衡的地区发展水平,逐步完善的产业体系等。这些条件有助于解决中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图 5 1978 年 -2016 年中国人均 GDP 变化图(单位:美元)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五)由关注经济增长向侧重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中提到了“发展”一词。在经济学中,增长和发展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增长广义上指经济增长,狭义指 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一般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增长”指连续发生的经济事实的变动,其意义就是每一单位时间的增多或减少,能够被经济体系所吸收而不会受到干扰。[ 百度百科 . 增长的概念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2%9E%E9%95%BF/9998865?fr=aladdin]“发展”比“增长”所涉及的范围要宽泛很多。它包括收入、环境、分配、教育、卫生等领域,更加侧重经济体系的更新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当然,经济发展基于经济增长的水平高低。当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应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必须考虑以下条件:投入产出比、资源利用率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增长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增长过程中兼顾公平分配。[ 颜双波 . 基于熵值法的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 . 统计与决策,2017年第 1 期,第 142-145 页。]
图 4 1980 年 -2015 年 中 国GDP 增长率趋势图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进步,如图4 所示,GDP 增长率曾高达 15%以上。在我国低收入阶段,主要目标是壮大经济总量,环境标准、资源能耗、生态保护等不宜要求过高。但这种高速增长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及未来经济增长为代价的,具有不可持续性。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特别是从 2012 年开始,中国 GDP 增长平稳降低,2015 年下降到 6.9%,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力;三是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光明网,习近平谈“新常态”,2016年 5 月 10 日。http://economy.gmw.cn/newspaper/2016-05/10/content_112334986.htm] 目 前 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中强调“发展”,说明我国未来将在可容忍的经济增长范围内处理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问题,以追求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增长。这样才有助于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主要结论1981 年首次完整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到2017年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说明经过 36 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摆脱贫穷状态并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客观的科学论述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之势已然形成,社会教育、医疗、安全卫生等问题得到逐步改善,大众创新、全民创业的局面逐步形成,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这些客观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共产党人的“社会意识”和思想认识决不能因循守旧、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准确把握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正确研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需要的战略抉择。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说明,中国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仍要全面深化改革,破解阻碍均衡发展、充分发展的诸多难题,推动中国社会全面持续进步。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述具有求真性、务实性。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适应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正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物质基础和客观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着深层次的内涵,是适应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矛盾转化的内涵主要涉及五方面的内容:由关注经济总量向注重经济结构转变;人民由单一的物质需求向多元需求转变;注重财富积累到侧重财富分配的转变;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由关注经济增长向侧重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以上五大转变正是中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