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谢松强:执着不辍做学问,剑砺三秋刃愈青

作者:学生记者 王 莉 张葳蘅    
2017-12-10     浏览(417)     (0)





  先后主持参与国家基金项目《多胺微环境对肝癌细胞转移性能及AKT功能的影响》、《基于多胺转运的萘酰亚胺类小分子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等6项,发表SCI论文41篇,且受聘为《中国药典》编写工作委员会委员。
  他说,既然选择学习药理学,一辈子不后悔;他称自己的生活没有情趣,笑侃自己是“苦行僧”。他很“执拗”:为了科研放弃医院优越的工作条件;大年三十为了试验依然骑车前往实验室;为了完成科研项目带领老师和学生“打游击”。
  岁月悄然流逝,如今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泊宁静、知足常乐之心,每天仍在实验室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他就是河南大学特聘教授、药学院药理学科带头人、临床药学专业负责人、博士生导师谢松强教授。
  “入了门就一辈子也放不下了”
  “药理学对于医学来说是一个桥梁学科,几乎所有的大医学都是需要学习药理学的。”回忆起当初自己的求学经历,谢松强眼睛里充满感慨,双手合拢放在腿间,为我们细细讲述曾经的青葱岁月与求学经历。
  谢松强家住河南杞县,是开封市下属的一个小县城。因为从小成绩优异加之对医药学的喜爱,在大学填报志愿时他满含兴趣地选择了我校药学院的前身———原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在那里他第一次系统完善地接触到了儿时心心念念的药理学,从此这种热情只增未减,充盈着他挚爱的科研事业。
  但迫于当时专科毕业生必须工作两年后才可以继续读研的硬性要求,毕业后的他在药厂实习的两年时间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更坚定了他潜心研究继续深造的决心。但是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做科研?如何在闹市中潜心学习?这些看起来棘手的问题,他了化于心,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在繁忙冗杂的实习工作中仍然挤出时间坚持阅读药理学文献,坚持钻研科学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之人,随后他顺利考取原河南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是选择在医院拿着高薪酬的轻松工作还是潜心研究苦心钻研回到母校?当这道选择题摆在眼前时,谢松强选择了后者,选择了与繁杂的科研打一辈子的交道。“不后悔,一辈子都不后悔,入了门就一辈子也放不下了。”
  剑砺三秋刃愈青,回身万里驭鹏翎。谢松强硕士毕业之后便带着满腔热血回到了曾经求学的地方,带着理想与干劲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我记得来咱们学校的时候,当时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自然是没有办法和现在相比。”从原医学校区搬迁到金明校区的初期是学院学科建设最困难、科研条件最艰苦的阶段,为了完成一个科研项目,他带着学生“打游击”:屡次辗转到北京、上海条件好的科研院所或者高校去做实验。在北京时,为节省经费干脆放弃汉庭、如家这样的普通宾馆,直接就住在北京昏暗潮湿的地下室里,“我们大家伙硬是住了一个月,硬是把实验给做成了。”忆起当初,谢松强淡然一笑、语言轻柔但是掷地有声。科研的压力没有削减谢松强求知的渴望,谢松强在繁忙的科研与教学中仍然苦心钻研,攻读博士。此外,谢松强带领的团队也做出了不菲的科研成果,在他的指导下,该团队的方东、孙华两位年轻博士,今年都顺利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不断进取,不断在科研的道路上攀岩,尽管前方道路坎坷,但是他义无反顾往前走。这是谢松强教授的脾气,这是他的个性,也更是他的追求。
  潜心研究,攀登高峰《中国药典》作为我国保证药品质量的法典,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权威性,解决了制约药品质量与安全的突出问题,借鉴了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客观反映了中国当前医药工业、临床用药及检验技术的水平。《临床用药须知》为其丛书之一,谢松强教授受聘为其编写工作委员会委员,这也是对他多年来在临床药理学领域刻苦求索、潜心研究成果的肯定。
  “编写过程中要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药物包括用途、不良反应等信息,所有的资料都要整理齐全,经过反复的推敲和讨论,战线拉得比较长。花费将近3年时间进行筹备2015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今年5月份召开新闻发布会,不久之后就会正式出版。”说到编写工作时,谢教授的嘴角扬起弧度,眼神深邃注视前方。
  每个获得真知的人都需独自攀登“险峰”,没有一条康庄大道直达顶峰,途中有平坡宜人,也有深山大泽。
  在进行多胺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分子机制以及针对多胺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究中,进程也并不顺遂。他始终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潜心钻研。科研实验过程中会经常出现重复性问题还有异样结果,这就需要反复的考证。他说,“研究基因和肿瘤的关系时,外源性基因需要通过构建的质粒导入细胞内。细胞的转换率比较低,所以构建高表达或者低表达的作用细胞,就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且重复很多次才能得到作用好的细胞。”
  “人类社会越进步,对药物需求会越高。近些年,抗肿瘤的靶向药物研究者所青睐的方向。基于基因检测,针对突变的靶点用药,就会极大减少毒副作用,给社会带来福音。做科研就要静下来,认认真真地去做。”谢松强教授谈起自己科研,十字交叉的手微微放下。
  岁月悄然流逝,如今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泊宁静、知足常乐之心,每天仍在实验室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追求着当初的那份热爱。
  教书育人,乐在其中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主要是前者是根据课题来进行相关研究的,所以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培养科研的意识,同时也为了密切掌握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况,谢松强要求每周六下午开总结会。总结会上大家除了汇报这周主要的工作外,还要阅读他精心挑选的文献。“我主要想让大家能够多读些文献,我对同学们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尽力想让每一位同学都要发些优秀的论文,这也算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在他的严格要求与带领下,2014届研究生陈亮获得了省优秀毕业论文,并被顺利推荐到暨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今年7月,陈亮又因优异的综合成绩被引进到我校药学院。
  “谢老师讲课生动活泼,贴近实际而又不脱离科研,在学术上,具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卓越超群的科研水平,对待科研的态度极其严谨,没有假期,一天十二小时工作制,三百六十五天如一日地看文献,指导我们做实验。”2014级研究生赵迎讲述着对老师的印象,私下里同学们更喜欢称谢松强为“谢大大”。“老师更像一位严父,不但教我们做科研,还教我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
  在生活上,谢老师是师是友亦是父。“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总能积极引导我们克服困难,当我们生病时,谢老师更是像亲人一样,鼓励我们彼此关心,相亲相爱一家人,这让我们在实验室也能感觉家的温暖。”
  “我基本上每周就休息一天,做科研就需要坐下来,认认真真的,对我自己是这样,对我的学生也是严要求,因为要想优秀就必须付出与努力。”正是因为谢松强的这股韧劲,从2008年到现在带出来的40多个研究生大部分都在医院工作,从事药学和临床药学,成绩斐然。
  谢松强给予学生与科研太多的时间,对于家庭他一直有亏欠。因为全年几乎没有假期,谢松强之前热爱的篮球也早已不知道扔到哪里了;因为全年没有假期,年三十可能还要跑回实验室继续试验,妻子埋怨也无奈。在谢松强的记忆中,他没有带着家人出去放松旅游过;因为忙于试验,女儿5岁时就被他带到办公室独自和小白鼠玩,泡在一堆化学物质旁边,如今女儿高中学习压力不断增大,他也只能趁着晚上接女儿放学的间隙与她谈谈心,舒减女儿高中学习的压力。
  于他,生活就是科研,科研就是生活。“没办法,干一行就要做好一行。”谢松强微微一笑,不容半点空闲,转身又要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在谈到对谢松强的印象时,药学院副院长谢纳泽感言:“作为药理学和临床药学方面的带头人,谢松强勤奋、刻苦,体现出了高度的大局观念、协作意识和实干精神。不仅在教学科研上兢兢业业,而且热心于教研室管理、学位点申报、学科评估等学院的公益事务,这一点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茶几上杯子里的热水还在冒着热气儿,窗外枯黄的树叶徐徐飘零,刚下过小雨的室外空气清新、阳光甚好。生活美好,科研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