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党建工作创新计划”项目创建的体会与思考

2017-12-15     浏览(122)     (0)

组织部于欣欣将项目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引入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创新发展。她分享了在项目创建中的体会和感悟,包括如何选题、破题、解题、结题,以及进行项目研究的原因和目的。这些成果都有利地推动了工作,促进了他的成长。


组织部 于欣欣


    将项目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引入党建工作,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但在项目创建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惑。以本期“党建工作创新计划”项目创建的选题“以党建为龙头的研究生网状管理模式研究”为例,在此,我与大家分享在项目创建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第一,如何选题——从问题到课题如何选题?
    这是我刚接触项目创建时问自己最多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初次接触项目创建的人普遍存在的困惑。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认为项目研究必须要秉承着“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这个根本原则,因此,选题就要“立足工作,面对问题”。
  首先,聚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认为能提问题、会提问题是好学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同理,在工作中善于提问题,也是好老师的必要条件。因为立足本职工作,聚焦工作中的问题,正是项目创建的出发点。应该说“问题”充满整个教育过程,问题也就是需要我们去攻关的“课题”。当我们开始有意关注这些“问题”时,就是教育能力提高的表现。研究题目就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睛以及专研的期望。
  其次,筛选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没有真问题就没有真研究。什么是真问题?只有具有价值的问题,才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要对问题进行分类和筛选,确保问题的价值。我认为,可以用“上下左右,四个是否”去筛选和甄别问题的价值性。具体来说:上,是否与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这是项目研究的方向;下,是否紧密结合服务对象的需求,这是项目研究的基础,例如我们服务对象是学生,那么我们就要紧贴学生的实际需求;左,问题的解决思路是否具有创新性,这是项目研究的关键;右,是否在所申请项目的资助范围内,这是项目研究的保障。我特别提醒大家要重视研究项目的申报指南,一般申报指南的制定都会考虑到以上因素,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申报指南中获得选题的启示。
  第二,如何破题——从抽象到具体
    有了研究课题,如何破解呢?这时就要问自己一个问题,“通过项目创建,我们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就是要确立创建目标。那么,如何找到或者厘清项目创建的目标呢?我认为学校党委提出的“七化”理念已经给出明确的答案:“一个是从系统结构上,一个是从系统功能上,都可以寻找到清晰的目标。”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任何系统又都有一定的结构。所谓系统结构,就是指系统内诸要素联系结合的方式,而系统功能是就事物本身而言的一种能力。以我本期项目为例,相对本科生而言,目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项目组首先考虑从研究生思政教育系统的运行结构上寻找原因。通过调研了解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三个基本组织,班级、团支部、党支部的定位不是十分清晰,没有很好地适应硕士和博士特有的成长发展特点和需求,三者没有形成有效、良好的配合,从而影响到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所以,项目组从厘清研究生教育管理基本组织的功能定位入手,确定项目创建目标,即建立以党建为龙头的“三位一体”研究生网状管理建设模式。
  第三,如何解题——从具体到可操作
    建设目标有了,如何实现?这就要形成可行性的操作方案。具体而言,就是把目标分解成各项任务,并分阶段、分步骤来完成,每一项任务都应该落实到相应主体上。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每一项任务之间、任务与目标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或是任务之间逻辑关系不清楚、任务不能支撑目标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确定项目建设的具体操作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本项目为例,构建以党建为龙头,以党支部建设为思想教育核心,以团支部建设为活动引导核心,以班级建设为发展指导核心的“三位一体”协同共建的研究生网状管理新模式,就是项目建设的原则,一切任务都围绕这个原则进行。依据这个原则,项目组将建设目标分解为“明确三个职能、建立二个渠道、搭建三个平台”三个任务。明确三个职能,是要依据党建、班建和团建的不同定位,明确研究生各个组织的工作职能和范围。建立二个渠道,是要建立“党建带团建、促班建”的工作渠道,真正发挥和彰显党建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搭建三个平台,是指依据三个组织的不同职能,搭建平台,推动研究生自我管理作用的发挥。这样,一个项目创建的操作方案就基本形成了,接下来,项目组围绕方案组织实施就可以了。
  第四,如何结题——从特殊到一般
    结题是项目研究的重要一环,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项目结题时,我们要尝试跳出项目建设本身去思考方法的问题,提炼一种“思维工作”,实现举一反三。这对于项目建设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也是对项目创建的一种反思总结。命题、破题、解题、结题,这四个步骤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项目创建模式,也是一个工作循环,这种工程化的思维方式就像一种“思维工具”,无论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项目创建中,只要掌握了这种“思维工具”,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的。再者,这种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项目创建新的增长点,推动项目向纵深发展。就本项目而言,项目组在对项目创建过程进行反思时发现,研究生成长节奏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思考,研究生入学适应期、课程学习期、课题进行期、毕业求职期的划分,则需要更深入地探索。
  第五,为何进行项目研究——从移山到移人
    为什么要进行项目建设,它有什么用?这是一个看似入门级的问题,答案需要我们在项目创建实践中去体会。纷繁复杂的工作系统,常常让我们感觉无从下手或者力不从心,而项目创建的过程使我深刻体会到,项目化运作不仅可以将一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简单化,亦可将复杂的事情分层次解决,将千丝万缕的工作关系理出头绪,找到工作的关键点,在点上发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个从“武师”向“禅师”蜕变的过程。
  近几年来,我参与的“党建工作创新计划”项目创建内容都是源自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在解决问题后,项目创建成果又反过来指导推动工作。例如,“精细化管理,特色化发展,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构建探索与实践”是我在思考学院学生党建工作思路时确定的选题;“‘党建导航员制度’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研究与实践”,是我发现低年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缺失的问题时确定的选题;“以党建为龙头的研究生网状管理模式研究”,是我在学院工作时发现研究生管理存在盲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时确定的选题。这些项目创建成果都有利地推动了工作,促进了我的成长。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的时代,“优先发展教育”的新部署和新使命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愚公移山”实干苦干的精神,也需要“山若不过来,我就走过去”巧干的智慧,让我们一起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科学“巧干”,努力为新时代贡献出“哈工程”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