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我校学子获首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侧记

2017-12-10    

图为苏湘伟在做实验。


图为全国总决赛参赛选手与指导老师合影。

  8月14至 16日,在天津大学举行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总决赛”上,由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2014级本科生苏湘伟、褚雄志和蔡中杰组成的参赛队,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合理分工,沉着应战,凭借出色的理论知识,精湛的实验操作和团队精神,在全国64支高校代表队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总决赛二等奖的佳绩。
  据悉,在此前进行的全国六赛区选拔赛中,我校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共有两支代表队参加中南赛区选拔,其中,苏湘伟和褚雄志团队获中南赛区一等奖,蔡中杰和黄明真团队获中南赛区二等奖。最终确定由苏湘伟、褚雄志和蔡中杰三人组建团队,代表我校进入首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总决赛。
  “这次竞赛旨在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化工实验操作能力。”据悉,竞赛内容分为化工原理理论、化工单元仿真操作、化工原理实验三部分。每个参赛队的所有选手均需独立完成化工原理理论和化工单元仿真操作赛项,通过配合共同完成化工原理实验赛项。化工原理实验成绩由实验操作分和实验报告分两部分组成。其中操作分由裁判现场给出,主要指标包括实验流程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正确、熟练、规范,完成实验的质量,各组成员团队合作情况等;每组选手总体给出一个操作分,占实验总成绩的60%。实验报告分由裁判在赛后根据实验报告情况给出,实验报告通过计算机完成,每组选手合作完成一份实验报告,报告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40%。化工单元仿真操作为机考,题型包括设备的开车、正常运行、实验数据的读取、记录,设备正常停车及故障处理,由两个类型组成,一个是验证型操作,一个是工程型操作。
  参赛的苏湘伟告诉记者,本次竞赛为了公平起见,题目由清华大学等其他高校联合出题,跟平常接触的不太一样,而且设备也不一样,都是新的实验仪器,做实验前都需要进行检查、熟悉。化工原理实验分别是流动综合实验、传热实验、精馏实验、吸收实验,“我们组当时抽到的是流动综合实验。”苏湘伟说。为了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操作能力,流动综合实验装置上设置了很多个障碍,单单熟悉工艺流程及检查整个实验装置便花上20多分钟。
       比赛开始前,由老师带领参观、熟悉仪器,之后老师进行指导。比赛开始后,拿到任务书,立马设定方案,进行数据、误差分析等。苏湘伟介绍,他们是三个人分工合作,自己主要负责实验操作,褚雄志负责讨论题的论述,蔡中杰进行数据整理、做表格,并督促苏湘伟,防止实验步骤出错。
  “最有难度的应该是仿真软件的工程型操作,”苏湘伟说,当时,距离参加全国大赛只剩两周的时间,才接到通知需要做工程型仿真操作,包括四个操作单元:二氧化碳压缩、精馏、管式炉加热以及二氧化碳吸收,每个操作单元按操作步骤说明书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完成。面对难题,大家并没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多次反复练习,最终做到脱稿半个多小时完成操作。提到参赛时是否会紧张,苏湘伟说,赛前指导教师为了让参赛学生在比赛中万无一失,在学生练习时要求十分严格,每一项操作学生都在校内实验室和仿真室中反复练习,并且大家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有充分的准备,所以在比赛的时候也不会特别紧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因为熟能生巧,有备而来,才使得苏湘伟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在最终的比赛中游刃有余,获得佳绩。
  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旨在推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新工科”建设,提高化工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与我校目前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心任务相契合,为此我校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高度重视,期望通过竞赛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动力、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就业能力。比赛跨越时间长,从5月底接到相关通知到8月参加总决赛,历时近三个月,竞赛取得的佳绩除了学生的努力外,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指导教师的辛苦付出。
  为了取得好成绩,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准备了专门的实验室和设备,并提供办公室作为学生休息和交流讨论的场所。学院为此召开多次竞赛动员大会,拨出专项资金,并成立“首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教师指导团队,由化学工程系主任郑炳云教授担任教师指导团队队长,陈彰旭博士担任副队长,另外还有队员傅明连副教授、肖伽励博士以及朱丹琛硕士。指导老师在赛前准备、赛中指导、赛后总结等环节集中召开多次会议,认真研究学生的考核遴选、指导分工、大赛可能出的题型及怎样指导学生准备大赛、大赛后考题分析以及存在问题,还总结大赛经验,期望更好地指导学生参加下一届比赛。
  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新,此次全国性的化工操作技能竞赛,让莆院教师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将校内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娴熟的操作应用到赛场上,成果喜人。我校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具有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意创新创业意识,具备化学、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在石油化工、轻工、环保等化学化工相关应用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够不断学习并具有一定特长专长、“懂开发、能设计、会生产运行与管理”的应用型化学工程师。苏湘伟告诉记者,虽然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化工实验大赛,但是这次优秀的比赛成绩,使得他和其他团队成员重新定位了自己,定位了自己所在的学校,“我们非常幸运能在莆田学院学习,学校良好的学风、教风以及良好的实验硬件条件,让大家得到了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训练,我们有信心毕业后在化工行业做出成效。”

本报记者  吴艺兰  林圣哥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