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师大报》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
□刘畅(人文与传播学院)
以前自己做学生时,听惯了典礼上、活动中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但当轮到自己当老师时候,在重大活动中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想起自己曾亲耳听到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曾打动了我,但愿也能打动别人吧。
我想说的是一段电影的花絮,来自八一电影制片厂年近八旬的老导演翟俊杰。90年代,他在拍摄电影《长征》时,有一个镜头是红军长征到川北高原时,一名女战士不幸陷入沼泽牺牲了。在拍这个镜头的时候,川北高原的气温在零度以下,而且缺氧。扮演这名红军战士的演员朱媛媛,当时只有22岁,穿着薄薄的戏服,要把整个身体埋在零度以下的水里,直到水没过她的头顶和高高举起的双手。翟老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哈尔滨一年里最热的一天。就在这个炎热的夏日午后,一群人在这段花絮的视频里看着那个女孩一次次浸入水中,又一次次因为刺骨的寒冷和缺氧而动作变形,一次次被导演NG,一次次瑟瑟发抖地从水里站起来,然后再浸入水中,直到第五或第六遍才听见导演的一声“过”。翟老说,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个演员恰好处在生理期,但“这傻孩子”为了不耽误拍戏进程,谁也没告诉,就这样咬着牙一次次地走进冰冷的水里。当他说出这句话时,一直很安静的会议室里有了一点细微的声音,大概是某位女士终于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我想与学生分享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的背后会有一些东西让人发出共鸣。当电影上映的时候,观众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个不超过一分钟的镜头,更不会想到有一个女孩会为了这个镜头在冰冷的水里反复地站起又蹲下,但正是这样一个一闪而过的画面,导演和演员都尽可能地追求着完美,因为他们尊重自己的职业和正在从事的这份工作———尽管在讲这个故事之前,翟老说他要通过这个故事,给我们讲讲什么是工匠精神,但其实已经无需再讲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敬业也好,工匠精神也罢,归根到底不过就是“认真”两字。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中写道:“天下未有心不在是事而是事能诣极者,亦未有心在是事而是事不诣极者,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电影《长征》的拍摄如此,而遍观前辈学者的治学之路,也无不印证着这个道理。我曾读过马茂元先生的哲嗣所写的追思文章,其中有一段轶事写到马先生在端午节时边读书边吃粽子,家人故意将白糖换成墨汁,而他却因为过于专注读书竟将墨汁当作白糖来蘸———这足见他是“心心在一艺”的,所以才能达到“其艺必工”的境界。治学如此,教书育人也应如此。读博士时,导师杨剑龙教授就是一个认真的人,批改我的论文时甚至连一个写错的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可见他是何等细致地评阅学生的作业。现在回想起来,他的这份认真不仅让我汗颜,也时常提醒我要认认真真地做一个老师。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