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只要你愿意学,老师就愿意教”

2017-12-01     浏览(75)     (0)


  “收玉米?”
  “去帮爷爷奶奶家收。”
  “到家几点?”
  “八九点。”
  一字一句,就像炙热的火星溅到我脸上。
  “想学么?”我突然问。
  “想!”他说这个字的时候,尤其坚定。
  “只要你想学,老师就愿意教!”我似乎被他坚定的语气感染了,不是似乎,应该是完全。
  “把书翻到第一课,第一段。”我说,“读”。
  “转过(街)……”他乞求地看着我。
  “这个字读‘jiē’,第一声,跟我一起读,街。”
  “街,街,街。”
  几乎就是这样子,我一遍又一遍地教,第一段几乎全部都要加上拼音,他才能勉强读顺。总共不到50字,教了半小时。我现在一点都不感到惊讶了,我很清楚,如果我去学德语,半小时也学不会50个词。
  “老师送你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说。因为我曾经在他这么小的时候被这句话激励过,所以天真地认为他也能有所领悟。
  可是这句话里,他只认识“只要”两个字。
  我又逐字教他认,然后将李白的故事讲给他听,我想他大概懂了,至于究竟懂了多少,并不知道。时间不短了,我怕耽误他赶车。我们学校的很多学生回家都是包车,在山路上摇摇晃晃半个小时。很危险,很疲累,但是没有办法。
  走之前,他竟然和我说:“高老师,再见!”这几个字,他说得很干脆,很响亮,我能感受到其中发自内心的一种谢意。我又惊又喜,连忙说:“快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第二天早上,他主动地到我办公室说:“高老师,我第一段能读熟了。”他结结巴巴地把课文读出来了,脸上满是喜悦和自豪,更有一丝害羞。我说:“很好,有进步。”接着,他问我今天该学些什么。放学后,他继续来到我这里,第二段已经被我红笔标注的拼音塞得满满当当。
  说到读课文,我想起那天找个同学示范读课文。那时候我对班上的学生还不是很熟悉,我选择点名来读书。那次恰好点到了小娟。她一脸惊讶地看着我,仿佛在说:“高老师,你怎么会找我呢?”她读课文的时候总是漏字和添字,还经常停顿。我说:“你读得不是很好,还得多练练。”
  突然,班上的其他学生说:“高老师,她就这样的,这是她读得最好的一次了!”小娟把脸埋在凌乱的头发里,一声不吭。我很气愤地说:“你们很厉害啊,凭什么她就是这样的,凭什么你们可以降低她对自己的要求?读不好就是读不好。霍金要是像你们这么想,他只有一根手指头能动,岂不是能活着就不错了?”我明知道孩子们并没有瞧不起小娟的意思,相反地,她们在替小娟解围。我说这些话无非是想告诉小娟,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能低。如果自己都放弃自己,又指望谁来拯救你呢?你还小,人生还有无限的可能,不要成为人们已经习惯轻易原谅,习惯轻易同情的那个小娟。我不知道她能不能听懂这句话,但我相信她能,因为她听我讲话的时候抬起了头。
  这次默写,我很意外,和照元一样基础薄弱的贵嵩竟然将一首古诗默写得全对。为此,我特地在全班面前一再地表扬了他。放学后,他也留下来,和照元一起读书了。
  我看着他们吃力地阅读的样子,心里其实很疼。
  比如贵嵩吧。“作业为什么不写?”,他说:“爸爸妈妈不识字。”没想到我劈头盖脸地给他来了一句,“这算什么破理由!”后来我意识到,他应该是想说,自己基础差,在家里爸爸妈妈没法辅导自己,所以很多作业压根不会做。但是我并没有松口:“爸爸妈妈不认识字,难道你不该替爸爸妈妈把那些字学回来么?”他被我说得一愣,然后注视着我,等待我继续说:“爸爸妈妈不识字,你就应该学三个人的字,别人学一个,你就要学三个。”他继续注视着我,但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应该是把我的话听进去的。
  今天放学后,我送了贵嵩一句话:“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比照元好点,认识一半的字。
  读完书后,他俩一起说了声:“高老师再见。”然后一溜烟跑掉了,我知道,他们还不太习惯这么礼貌,不太习惯这么主动,不太习惯和老师这么交流。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一定会从容地、自信地和老师说声再见。我很期待,希望那一天能早早地到来。南京工业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 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