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十九大召开前后,我校新闻中心记者专门赶赴涟水县采访我校扶贫工作人员、陈师镇同心村第一书记毕英民老师。从南京乘车3小时赶到涟水县,记者见证了从苏南的发达地区到苏北贫困地区带来的冲击和震撼,也从以毕英民老师为代表的工作人员身上感受到了国家扶贫的决心和力度,感受到毕英民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用心帮扶、用情解困、用力脱贫,展现了一名高校教师的情怀和共产党员的担当。
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开幕会当天,正在涟水县扶贫的毕英民和扶贫工作队员认真收看了电视直播,“前一天正好是国家扶贫日,今天喜迎十九大,尤其是当总书记报告中提到精准扶贫和脱真贫、真脱贫时,会场两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毕英民激动地说。从2016年初来到涟水县陈师镇同心村,毕英民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足迹遍布了同心村的每个角落,他走出村民的信任,带来了扶贫经,用“同心”扶贫解困。
用双脚走出村民信任
2016年初,作为驻点扶贫的江苏省委帮扶工作队队员、我校财务处采招办主任毕英民来到了涟水县,担任陈师镇党委副书记、同心村第一书记。这个名叫“同心”的村子,位于淮安市涟水县的西南角。整个村子低收入家庭一共有76户,占比11%左右。
初到同心村,村子里贫困户的状况超出了他的预期,“有的房子塌了没钱修,有的真是家徒四壁”。由于过去个别的原因,大多数村干部和贫苦户对省委委派扶贫工作队员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不以为然,“老百姓眼神都是躲闪的,以为你就是来走个过场的”。
从上任那天起,毕英民就明确了一个方向:要想真正让村民们脱贫致富,首先得真正钻到村里去,取得村民的信任。怀着“做善事、做好事、做实事”的初衷,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取得信任,毕英民可没少花功夫。从镇上的驻地到村里约7.6公里,步行需耗时1个半小时左右,这个村子里不少人几年都难得去趟县城。为了详细了解村里以及76户的情况,一开始的3个月,毕英民经常步行往返村子和镇上,挨家挨户地串门。
每走访一户,他都仔细询问村民的饮食起居情况和生活困难,并把村民们关心的事,一桩桩、一件件都记下来。村干部从一开始措手不及地跑过来陪着,到最后干部们都习以为常了,有些老乡隔几天没看到毕英民,下次见到他的时候还会“嗔怪”毕英民为啥没来看他们。
到了贫困户家里,看到有老人和小孩,毕英民会用手机给他们拍照,然后回到南京把照片冲洗出来,下次再去这户人家的时候,他会把照片带过去。“老人和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些照片,一下子拉进了距离。”毕英民说。看到同心村简陋的医疗条件,毕英民就下定决心要为村民们修建一个新的卫生室。在学校资金的支持下,一个药品齐全、设备崭新的卫生室不久就在废弃小学的土地上落成,极大改善了村里的医疗条件。
毕英民兜里有一张从不离身的纸,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里贫困人口收入、致贫原因、资助金额等各项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他去村里一户户走访来的,这张不起眼的纸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处却不小,以至于到今天它早已变得皱巴巴的了。
帮扶初期,毕英民就靠着一双脚走村入户做实事,走进了同心村村民心中。淮安电视台负责农业口的记者曾打趣毕英民道:“这么些年,我就没见过像你这样每个村民都认识的帮扶队员。”
接地气项目助脱贫 倾心尽力真帮扶
3个月后,摸透当地情况的毕英民花了300元买了一辆自行车,到村里的时间缩短为了半个小时。经过前3个月的实地走访调研,他也逐渐摸到扶贫的门道。(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