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意蕴

作者:郑敬斌    
2017-11-29     浏览(167)     (0)


  党的十九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大会,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引领中华民族迈入伟大复兴新征程的一次大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大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深刻阐释,就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的战略部署,将成为我们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而在这次继往开来、谋篇布局的大会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时代命题被明确宣示和系统谋划。大会不但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号召全党要自觉地增强文化自信,而且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一起写进了党章。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文化自信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当前,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科学把握这一战略部署,进一步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而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发展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并将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一起写进党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观点的新发展,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
  社会主义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我们党逐步将这一基本观点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和建设的探索上。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概括。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首次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统一”到“三个自信”提出,预示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和深化。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不停歇。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在2016年6月28日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并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此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更深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当时间的指针指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不但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号召全党要自觉地增强文化自信,而且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一起写进党章。毫无疑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且写入党章,实现了社会主义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深化发展,这既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突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回应着时代发展的变化与历史使命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不是无缘无故的想当然,而是有其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战略抉择。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有不同以往的关键性变化,特别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需要我们恪守“以现实为指引,以实践为依托”的原则。而遵循这一原则,当我们反观客观现实,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呼唤更高层次文化的繁荣发展,但另一方面却是文化建设恰恰呈现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状况。因此,从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出发,我们要下大力气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着力解决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而这必然要求文化自信的坚定。因为,只有拥有了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吸引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创造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才能由此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社会群体成员也才能对其发展生命力高度认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战略抉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蕴含丰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包括繁荣的经济、文明的政治,也包括和谐的社会、美丽的生态,更包含自强自觉自信的文化,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道上,我们既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也要坚定文化自信。只有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现呼唤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指的是人们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科学性、价值性和发展性深刻体悟和高度认同基础上所作出的有效评价和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是一种主观臆想的理所当然,而是有其现实基础的客观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自发过程,而是要经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形成、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过程。作为过程性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效实现需要充分的动力支撑,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无疑是其中的基础条件。因为,一种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并成为主体自信的源泉,其中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这一文化体系应具有丰富的科学意蕴、强大的理论魅力和深远的价值旨归。“从文化本身的性质来说,由于文化本身强大,影响力、渗透力和引导力较为显著,这种文化必将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增进人们的文化自信,激励人们的文化自强。”也就是说,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自信的动力要素体系中,文化体系自身的固有属性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被大众所认可将是形成自信的最基础性原生动力。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确立,实际上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身所展示的魅力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被大众所认可和认同的过程。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想说服群众,确立自信根基,就必须做到以科学性来说服人。因而,我们要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效实现,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发展水平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