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中央宣讲团走进山大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作者:张丹丹 刘婷婷
(上接A版)下午,徐绍史与山东大学50名师生座谈交流。经济研究院黄凯南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任丽军副教授、经济学院2014级本科生李翔蕊、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李彤、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博士生韩文彬、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生王明玉先后发言,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实际,畅谈了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感悟与体会。徐绍史结合师生发言内容,就经济、环境、文化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在互动交流环节,老师、学生代表就反腐败制度化建设、提高对外传播能力等方面提问,得到了徐绍史的一一回答。
徐绍史作总结讲话,表示此次座谈信息量大,山东大学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动作迅速、工作扎实,推出了很多创新性举措,深入到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博大精深、思想深邃,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原原本本地学、结合实际学,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以此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实践。他表示,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山东大学要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勇于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抓住“双一流”的建设机遇,推出更多科教成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努力走出一条彰显山大特色、突出山大优势、创造山大范式的强校之路。
活动期间,学校师生畅谈了对此次报告宣讲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学习感受。黄凯南表示,自己在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过程中对国家所处经济环境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明晰的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体系,这对我触动非常大,经济工作者应该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作更多深入研究,尤其是大量战略性、储备性的研究。”任丽军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有序发展千年大计的表述,是对多年来环境伦理观偏差的一种修正,“作为环境科学研究者,党的十九大报告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相信未来我们将有一个美丽的生活环境和更加美好的生活。”李彤从人文学科学生的视角分享了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任务的理解,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体现了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盘规划,“今天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要找到本民族文化的特质,过去五千年的优秀文明赋予了我们做好现阶段文化建设的底气,这是一种属于一个民族的独特、自信的美,也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来源之一。”王明玉对于此次宣讲报告中的几个数字印象深刻,不论是国内生产总值、粮食生产能力还是脱贫人口数,都让她切身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深感自豪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肩上的重担与责任,“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真正融入生活中的每一天,把对党的忠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做理论上的明白人、政治上的坚定者、行动上的实干家。”
哲社学院青年教师付立华非常关注党的十九大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新要求,并就此与徐绍史进行了交流。“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此引领经济新常态,同时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说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徐绍史先生从调控手段多样化、宏观调控政策协调配套、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等方面对我国宏观调控进行了具体论述,让我印象深刻。”政管学院青年教师徐会平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理论视野和精神境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高远立意,“如何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阐释和理解政治,将是我们政治学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一项历史使命。”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尹璐对大学生就业工作非常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就业形势稳中有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外语学院2014级本科生谢南担任所在支部副书记已有两年,她在听完当天的报告宣讲后表示,学生党员要时刻铭记新时代背景下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铭记自己入党时的初心,“你要知道自己到底为了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组织,要带着这份初心不断充实自己,提升服务学生的能力,为大家切切实实地做些事情。”临床医学院2014级本科生张迅对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的内容更为关注,因为这与他未来的就业密切相关,此外他表示,“报告对我们青年提出了希望,那么如何用十五年、三十年的时间成为国家、社会的中坚力量?我觉得,要从现在做起,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把个人梦想的实现融入到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去。”(张丹丹 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