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中央宣讲团成员施芝鸿与吉大师生面对面
深入解读十九大新思想、新理论

作者:记者 刘红 研究生记者 徐灏    
2017-11-24     浏览(53)     (0)


  本报讯11月21日下午,中央宣讲团成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施芝鸿与我校师生近距离、面对面互动交流座谈,为师生答疑解惑,深入解读党的十九大新思想、新理论。校长李元元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代表、商学院本科生张法,M·M学习研究会代表、文学院本科生万学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孙慧,校学生会主席、哲学社会学院本科生张翊轩,博士生宣讲团代表、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巩瑞波,校学生会常务副主席、法学院本科生韦康先后发言并就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中遇到的疑问向施芝鸿请教请学。他们围绕过去5年来的奋斗硕果、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心得、新时代下青年人的使命责任与担当等话题,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的实际讲感想、谈体会。他们在发言时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要振奋起来、行动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坚毅砥砺前行,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书写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青春篇章。
  面对张法同学提出的“有志于投身从政报国的年轻人应当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一问题,施芝鸿提醒年轻人,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首先应该与整个国家规划的发展道路相结合。有志于选择从政,就要有长期在基层奋斗的决心,绝不能把基层历练当成人生的跳板或者从政的敲门砖。此外,施芝鸿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基层工作不忘读书积累的经历为例,告诫年轻人在基层工作绝对不能苦熬年头,而要苦练本领。施芝鸿将自己在人生经历中的总结真诚地送给张法和在座的师生:第一,心态决定状态,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到基层历练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第二,眼界决定境界,一个人的眼界有多开阔,思想境界才会有多广阔;第三,思路决定出路,年轻人做任何工作都要提醒自己保持正确的思路;第四,有为决定有位,年轻人只要为国家在工作岗位上真正做出作为,党和国家一定会把他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对于张翊轩同学提出的“如何做好青年意识形态工作”问题,施芝鸿表示,年轻人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他建议年轻人要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的价值和意识,从在校园时做起,为走向社会打下更好的功底。
  对于韦康同学提出的“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新的历史方位有何重要意义”这一问题,施芝鸿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之所以要科学的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就是要让全党同志清醒科学地把握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什么阶段;越是临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越是要意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必须教育全党同志保持清醒的认识,越是临近伟大复兴,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越会更加复杂。
  施芝鸿还就师生代表提出的“党和国家将会如何深化改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飞跃”“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关系”等问题给予耐心、细致地解答。
  李元元在主持讲话中说,施芝鸿主任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非常精彩的互动应答,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强,是一次理论盛宴。为我校师生持续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提供了思想方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出了实践路径,为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给予了力量和智慧。他指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吉林大学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使命特征,坚定不移地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努力奋进把吉林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校团委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博士生宣讲团代表参加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