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师恩难忘
——忆李赋宁先生
作者:李淑静
作者回忆北大英语系毕业30周年重聚时,提到尊敬的李赋宁先生,作者曾听过他的课并领略其授课风格,与李先生交谈也感受到他为人真诚宽厚。李先生对学问和真理的追求、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奉献、谦谦君子品格等都是留给后辈学子的宝贵遗产。作者心向往之李先生的人生境界。
今年暑期,我和大学同学重聚燕园,纪念从北大英语系毕业30周年。回首校园求学之路,大家尤为想念当年的老师们。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恩师中,最年长的是尊敬的李赋宁先生。
1983年9月,我考入北大西方语言文学系,攻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李先生当时是西语系主任。同年12月,英语专业独立建系,李先生继续担任英语系主任一职至1985年。我当时作为一个低年级学生,对系领导并无多少概念,倒是对班主任更为熟悉和依赖。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系里所有的在职老师都被称为某某老师,唯独提到李赋宁先生的时候,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无论当面还是背后,大家都尊称他为“李先生”。
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李先生是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1988年的春季学期,系里为语言学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开设了《英语语言史》,邀请年逾古稀的李先生来为我们授课。记得好几个年级的研究生都慕名选了这门课。每次授课,李先生都精心准备,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上课铃一响开始讲,基本不看讲义,抑扬顿挫、娓娓道来,下课铃响起时恰好把一节内容讲完,令人拍案叫绝。先生还习惯写大量的板书,而且写的很快,他的板书工工整整、字迹清秀;写满左边黑板后,再写右边黑板。同时,听课的学生开始替先生擦净左边黑板,如此要循环几次。由于对先生的敬仰和爱戴,课上的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想去擦一次黑板,但是前排就座的几位博士生占尽了地利,似乎把这份工作承包了,而且他们擦黑板的时机总是选的恰到好处,和先生的授课节奏十分吻合、配合默契,绝不会影响先生行云流水般的讲授。久而久之,硕士生们干脆放弃了试一试的念头,心安理得地享用师兄师姐们的善意。如今回想起来,先生一堂课讲的多、写的也不少,但是他书写的时候不说话,讲解的时候总是面对着同学,每一句都能清晰地传达到每一位同学。先生对我们的每次作业都仔细地批阅,红笔点点透着先生对学子的爱护与鼓励。至今我还珍藏有一份先生批阅过的读书报告,每次翻到它,心中都升起一股浓浓暖意。
再次近距离见到李先生是1989年的夏天。导师胡壮麟教授牵头召开了国内首届系统功能语法研讨会,语言学界著名学者云集,李先生也到会压阵。从全国各地来北大参会的青年学者与研究生,见到李先生都想和他合影。先生就温文尔雅、笑容满面地在图书馆前停留了许久,直到满足了每一个后辈的愿望。我的相簿中一直保存着当时与李先生的两人合影、三人合影、五人、七人、九人合影……李先生的音容笑貌就这样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
1990年初,我硕士毕业留校,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研室任教,教的第一门课是研究生英语精读。初为人师,战战兢兢,对学生的每个问题,无论与课程相关与否,都竭力在第一时间回答,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就时常求助于我的导师胡壮麟教授。有一次课间,中文系的一位同学问了一个问题,大致是想知道英文的标点符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回答不了,许诺他我会去请教专家。下课后,我立刻给胡老师去电求援。谁知胡老师听完我的问题,就直接把我推给了李先生:“李先生是专家,你给我的老师李赋宁先生打电话去问吧”。我遵旨又拨通了李先生家的电话。耐心听完我的问题,李先生不假思索地给了我答案,并嘱咐:“你告诉那位中文系的同学,他可以去图书馆工具书室查阅大英百科全书的Punctuation(标点)词条,能找到更完整的资料。”如此,在两位先生的帮助下,我这个新老师总算兑现了对同学的承诺。不仅如此,我还从他们的言语之中悟到了一点学与教的方法,有点儿开了窍。之后从教的二十余年中,每当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就会想起这段求教的经历,仿佛还能听到两位先生当年对我的教诲和指点。
进入九十年代后,其实很少见到李先生。偶尔在未名湖畔碰到他散步,我就兴奋地、毫不犹豫地迎上去问候一声,报上自己的名字,先生每次都说记得我,让我心里暖暖的。2002年祝寿活动,遵照先生的意思,大家只准备了一束鲜花和一个大蛋糕,就在教研室里和先生一起重温往昔共话情谊。李先生静静地坐在大家中间,脸上一直挂着微笑,听大家讲过去的事情,频频点头回应。大家唱起“祝你生日快乐”的时候,他一定要站起来,连声说“谢谢,谢谢”。那时他虽然体弱一些,说话仍然风趣。看着端到他面前的蛋糕,对恰好坐在身边的我说:“想吃,不敢吃啦”。我知道先生是陕西人,就问他还吃不吃羊肉泡馍,先生听了笑出了声,说“咬不动啦”。这次生日会上愉快的交流,没想到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先生。
时光荏苒,30年过去了。我有幸听过李先生一学期的课,领略过他优美无暇的英文、行云流水般的授课,有幸与李先生面对面交谈,感受过他为人的平易谦和、待人的真诚宽厚。虽然交往不多,但是先生留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在我们心中,李先生是代表真善美的,他对学问和真理的孜孜以求、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奉献、对人性的洞察和善待、谦谦君子美人之美的品格,都是留给后辈学子的宝贵遗产。在我们心中,李先生这样美好的存在,有时就是我们喜欢这个世界的理由。李先生的人生境界,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作者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