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北工大报》

钱学森与西北工大的难忘情缘

2009-11-13     浏览(424)     (0)

本文介绍了钱学森对西北工业大学的重要贡献和影响,包括他对学校航天事业的支持、对学生的关怀和期望等。钱学森的离去让师生们深感悲痛,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学校中。


  作为新中国科学和工业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扮演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从 1956 年开始,他几乎是从无到有地创造了这一切。
  ———引自《航空周刊与太空技术》。 2008 年钱学森被授予该刊年度人物。
  在许多人眼里,钱学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对科学家全部含义的诠释。在西北工业大学的师生心里,钱学森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一个航天科技领域的领导者、一个和蔼 可亲的老师,更怀有一段难舍难忘的情缘。
  11月5日,古城西安,深秋之中的西工大校园有些许萧索。在友谊校区宾馆的会议室内,气氛庄严肃 穆,“西北工业大学深切缅怀钱学森同志追思会”正在召开,师生代表和离退休老同志们一起深切缅怀钱学森,怀念他伟大的科学人生和 留给西工大的嘱托与深情。
  图书馆 门前的广场上,学子们自发整理了有关钱学森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 料,集中展示了他与西北工业大学的难忘情缘。
  “秋风起, 落英飞,寸肠断,心揉碎。 ”钱老走了, 11月1日,静静的夜里, 400 多名工大学子怀着断肠情在广场上用蜡烛拼成了四个字—— —“钱老走好” ,用点点烛光传递对钱学森老师的崇敬与思念之情。师生们自发地在钱老的画像前默哀、追思、怀念……浓浓的伤情融和着对钱老的景仰和对航天事业的挚爱在每个人的心里流淌。同学们还精心制作了 20只孔明灯,每一盏灯上都写满了祝福—— —“钱老走好”、“钱老谢谢您”、“钱老有我们在,您放心”,孔明灯徐徐升起,越来越远、越飞越高,承载着西工大学子的由衷祭奠, 告慰钱老的在天英 灵。“破例”的两次题词钱学森一生 做人有四 条原则: 不题词 ,不 为人写 序,不出 席应景活动 ,不 接受媒体 采访。钱老一 般不为部门和地 方的会议、 活动发贺信 、贺电 ,不 题词;因特殊需要 而发 贺信贺电及题词 ,也很少公开发表。 令西工大人 颇感荣耀 的是,钱老一生 先后两次为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航 空学院) 师生 题词 ,给 予了西工大师生 殷切的关怀和深深的 激励 。
  1956 年10月8日,在钱学森 归国 一周年时 ,国防 部五院宣 布成立。1957 年2月, 周总 理签署国务院命令 ,正 式任命 钱学森 为国防 部五院第 一任院 长。此时 的国防 科技事业 百业待举 ,亟需专业人 才。培养 人才,自 然首先考虑 的就是学校。作 为早期 中国航空工程教育 的一个 亮点, 刚刚 成立不久的西安航 空学院( 1957 年10月后成为西北工业大学 )“师出名 门”、精英 荟萃 ,吸引 了钱学森的重点注意 。
  1952 年建国后第 一次院系调 整时,由 交通 大学、 南京 大学(原 中央大学 )、浙江 大学 三校的航 空工程系合并 成立了华东 航空学院,几乎 集合了当时 中国南方 航空工程领域的全部精英。 1955年秋, 原华东 航空学院奉命 由南京迁往 西安, 改称 西安航 空学院,扎根 西北、 无私奉献 、弘扬 传统、再度创 业,成 为西部大开发的 先行者。 1957 年中央决定 西安航 空学院和咸阳 西北工学 院合并 ,在西安航 空学院校址筹建成立西北工业大学。 1970 年原哈军 工航空工程系又 成建制并入 西工大, 三脉 精英 汇聚 ,书写了 国防院 校建设 的重要篇章 。
  1957 年6月,钱老 为西安航 空学院的师生们写 到: “在 你们这一代里人们一 定会开 始星际 航行,这是航 空技术的方向 。但是我们国家现在还是一个文 化落后 工业不发 达的国家,我们的家 底是薄的。 怎么样才能很快 地而 又现实 地赶上去呢?这 是你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
  1958 年,学校 应时 而动,率先 在全 国成立了宇航工 程系 ,是我国最早 的宇航院、系之一, 后发展成 为航天学 院,已形 成从本科生、 硕士 生到博士 生以及博士后完 整的人 才培养体系 。50多年来,学校不 辜负 钱老的嘱托, 参与了“ 神舟系列 ”飞 船1号到 6号的研制任务 ,是“ 为中国首次 载人航天飞 行做 出贡献单 位”的两所 高校之一。一 系列 成绩的取得 ,与 当年 钱老的 殷切关怀 密不可分 。
  今天,中 国成为继俄美 之后第三 个将航天 员送 上太空的航天大国,是 世界 上第三 个独立掌握 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我们在赞叹 钱老高 瞻远瞩的同 时,也深深地 为钱老 所提出的 问题 而感慨。
  钱学森 曾用“严 谨、严肃、严 格、严 密”这“四严”来 要求学生,特别是对 于即将走上工作 岗位的 年轻人他更是 寄予厚望 。
  20世纪 60年代,是我 国国防 科技事业发展的关 键时期 ,而这时也 是我 国遭受三年 自然灾害,全 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 时期,“那是个 连吃饱都成 问题 的年代……”。 1962 年,西北工业大学62届本科生 毕业前 夕,钱老 又发来了情深 意重 的题词: “你们的毕业, 将为 祖国国防 科学技 术现 代化增添新 的力量 ,祝 你们愉快地走上工作 岗位。科学是老老 实实 的学 问,要发扬严肃、 认真 、丝毫不苟的优良 学风和 勇于 创造的精 神。愿你们今后 在各自的 岗位上, 听党的话,埋头苦干 、发 愤图强,为实现 祖国社会主义的 现代化科学技 术事业而 奋斗! ”
  这样 的希望 成为了西工大 历届毕 业生 终生献身国防 的追 求和动力。大 批的毕业生 投身 到祖国的航 空、航天、航 海事业 建设当中,默默 奉献 ,成 就辉煌 ,涌现出了 6名全 国十大杰出 青年等一批杰出代表。
  重读这些嘱托, 让现在的西工大学子 仍然血脉喷张 、唏嘘 不已。“作 为一所国防特 色鲜 明的 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钱老的 期望就是我们的 动力,钱老关心学校 就是关心 国防建设 发展,关心我们毕业生 就是关心 国防 科技人 才!”航天学 院2008 级硕士研 究生小吕告诉笔 者。难忘的一次握手一颗科学 巨星陨落,让我们伤 感不已。然而,钱学森的离 去对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 院退休 教授周凤岐 来说,却具 有了一些 特殊的含义, 让周教 授在伤心之 余更多的是 如芒 在背的遗憾 和不安。“钱老师 交待 给我的 任务 我还 没有完成,我还 得继 续努力! ”周凤岐告诉笔 者。
  1958 年的夏秋之 交,钱学森 轻车简行来到西北工业大学。在学校科 研楼一个 简陋 的展示室内,钱学森对 周凤岐等 人设计的探空火箭 发动机项目 表示出 极大的 兴趣 。他 仔细 地询问了发 动机的推力 、薄壁厚 度等参数 。彼时的周凤岐 还只是名大学四 年级的学生,他和同学们一起对 火箭 发动机的研究才刚刚 开始。“你们的 研究工作 很有意义, 这是你们学 习过 程中的一个大 练习! 但是要造出高精 度高性能的火箭 发动机,还 要进行长期艰苦 的努力! ”钱学森握着周凤岐 的手说 。
  就是这次 握手 ,让一群当时 还懵懵懂懂 的年轻人坚定了献身科学的 信心———“钱老是在用 肯定来鼓励,用不 足来提出希望 。这让当时 的年轻人十分感动 !”周凤岐 老人 至今还是念念不忘 第一次和钱老的 握手 。周凤岐 在实践中从一名学生 迅速成长,成 为学校飞 行器控 制、制导与 仿真 学科的 博士 生导师、 教授,靠的就是这份执 着的 信念。 如今,已经是74岁的他 依然科研热情不 减,因为他还 惦念着钱老的一 份“作业” 呢!
  上世纪 80年代,西北工业大学的飞 行器控 制和导 弹制导 等专业得到 了迅速发展。“钱老 当时 鼓励我跨学科 搞激光制导, 这个专业我不 熟悉 ,有点 担心自 己搞 不上 去,所以 我不 敢接钱老 交给我的 任务 。”周凤岐告诉笔 者,“钱老 就批评 我们—— —你们年轻人要敢于干 自己不熟悉 的东西,不 要老守着自 己熟悉 的专业嘛! ”
  从那时起, 周凤岐 就坚定了一个 信念———要完 成钱老 交给的任务 。他领导的 团队 在激光制导技 术、电动 舵机 技术及 导弹模拟训练器等 研究领域都 取得 了国内一流、 国际 领先的研究成果。“但是我还是不满 意,钱老 布置的作业我还 没完成。 现在钱老走了,我很内疚没 能及时交 上一 份让 他满 意的答卷 。”思想上的创新钱学森 终究 是一名科学家,在 花费 了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 重大历史使 命以后 ,这位“科学 元帅 ”甚至 对他 身边的秘书说过 :其实,搞“两弹”这种工程项目 是组织 上的 任务 ,并不是我的 兴趣 所在,我的 兴趣 是在学 术领域,是在思 想上的 创新。
  的确,这位中 国的航天 专家不仅是一名技 术专 家,还 被认 为是一位文、理、工 复合型的科学家。 这一点,西北工业大学 马列主义教研 室退休 教授傅正阳体 会深 刻。作 为一名高校的 普通教 师,他曾经 “享受过”钱老的 三次 亲笔回信和一 次三 个半小时当 面交谈的高 规格“礼遇 ”。上 世纪 80年代,钱学森 曾担 任国务院 学位 委员会委员和中 国自然辩证法 研究会副理事 长。傅正阳在看到钱老关于自然辩证法 和研究生学位制的有关 论述 后,颇有体会, 希望能够在部 分专 业研究生的 培养 过程中,用写 论文来代 替书面考试,于是就写信向 钱老 汇报了自 己的思 考和想法。
  在1982 年7月钱学森的 回信中,钱老对 傅正阳老师的思 路表示了 赞成。钱老表示, 研究生最好要交三篇 论文:一是业 务学术论文;二是业 务发展 史的唯物 辩证分析;三 是业 务的科 普分析。还特意向 傅老师 请教: “您 意如何?如您同 意,我在 下次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开会 时,可以 放个 炮。”
  “钱老师的 谦谦 君子之风和对 研究生教育 的真知灼见 让我们很感动 !”傅正阳老师的爱人 告诉笔 者。
  作为一所以 工为主、工理 见长 的国防特 色鲜 明的高校,西北工业大学 马列主义教研 室的 教师们在 哲学理 论和自 然辩证法 原理上不 懈探讨,并用以指导学 术研 究和工 程技术实 践,取得 了显著的成 效,他们的 经验在1991 年北京科学会 堂召开的“学 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座谈 会”上, 被中国科协的领导 誉为“少见的宝贵经验”。 这一经验的取得 ,其中也有钱老的一 份关怀和 鼓励。一位永远的老师“我 没有时间考虑 过去,只有 时间考虑 未来。” 钱学森 说。早在2002 年,他的 研究工作 计划就定到 了2049 年,那时正好是 新中国建国 100 周年 。
  2009 年的11月1日,钱老 驾鹤 西去的噩耗 传来, 让西北工业大学全 体师生 陷入深深的 悲恸 之中。 闻此噩耗 ,我 国航天技 术专家, 83岁高龄的中 国工程院院士 陈士橹,虽已行动 不便,颤抖 的手已握不住笔,但仍坚 持亲笔拟 订了唁电,由 秘书发 往解 放军总装备 部代 为转往钱学森 治丧委 员会。在 11月5日的学校追思会上, 陈院士 坚持起立面向钱老 遗像恭敬地 宣读了唁电:
  “惊闻尊 敬的我 国航空航天之 父钱学森老师不 幸仙逝 ,深 感悲痛 !
  钱老是我 国在国际 上最知名的科学家, 为我国和国际 航空航天事业 做出了开 创性的卓越贡献 ,其丰功 伟绩永垂 史册!
  尊敬的钱学森老师 永垂 不朽!”
  简短的文字表 达了一个老 知识 分子对一位 永远的老师由衷的崇敬和哀 挽之情。
  已是耄耋 之年的陈院士 每每 谈起钱学森, 总是恭敬地 称呼“钱学森老师”。“ 说他是我们西工大航天学 院的老师,还 要追溯到上个 世纪 60年代的一段 往事呢!”
  上世纪 60年代, 因经费 紧张,航 空工业部 曾经 有想法要撤掉西北工业大学 宇航工 程系 。时任宇 航工 程系系 主任的陈士橹深知发展航天技 术的重要 性,就在原国防 科工 委召集的全 国国防专 业大学会议上“放了一 炮”,他 认为航天是在航 空的基础 上又上了一大步,在 总体 控制、飞 行力学、发 动机等 许多 方面都值得学习并深化,“这样 撤掉 ,实在可惜”。发 言传到钱老 那里,不 久后 的一 次会议上,钱学森 见到了陈士橹,不 待他开 口,钱学森 就说:“很多人都说要把你们宇航工 程系 撤掉 ,但我是 赞同你的啊,宇航工 程还是国家急需的专业啊!”
  “可能就 是钱学森老师的 支持 ,宇航工 程系才得以 保留下 来,直到后 来发展 壮大成 为现 在的航天学 院!”陈士橹院士 深情地 回忆到。在老一 辈的航天学 院师生心中,钱学森老师 早就 成为了航天学 院建设 发展的 积极支持 者和 指路 人。 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 院已 成为航天 系统最 具影响 并以应 用基础 研究为主的研究基地之一。 50多年来,学 院已为国 家培养 了航 空航天领域高科技人才5000 多名。
  “是钱老 当时 的支持 为我们 保留 了一 支航天科 研教 学的 国家级的队伍啊 !”西北工业大学 副校长、国家高技 术计划?863 计划)航天航 空领域 专家组成员袁建平说。
  原西北工业大学 副校长,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在 美国培养 、新中国成立后 回到祖国的两名学生之一 ———罗时钧,1948年9月考入美国 加利 福尼亚 理工学 院航空系 攻读博士 学位, 主修空气动力学, 1950 年获得航空数学哲学博士 学位。在导师钱学森的鼓励下,他 绕道 日本,几经磨难, 终于 在1951 年1月返回 祖国。1970 年起担任西北工业大学 教授、空气动力学研究室主任,1978至1983 年任 西北工业大学 副校长。40多年以 来, 罗时钧一直奋斗在教学科 研第 一线,为我国培养 了大 批流体力学方面的专门 人才,其中有些 已成为国 内外知 名学者, 为我国航空教育 与科 研事业作出了 重大贡献 。
  今年已 是86岁高龄但仍在美国 加州 大学 尔湾 分校从事研究工作的 罗时钧先生, 听到自己最尊敬的导师 逝世的消息悲恸 不已,回忆 博士 生导师钱学森在 加州 理工学 院时 的情景仍然十分感 慨,“钱老师 60多年来持续不断地给我 教导、 培养、爱 护和期望,我 永志不忘。钱老走了,他 把不朽的信念留给了我们。”
  “我 到美国去 ,心里只有一个 目标,就是要把科学技 术学到手,而且 要证明我们中 国人可以 赛过美国 人, 达到 科学技 术的高峰。”钱学森 说。
  “在上个 世纪 的50年代,作 为一名在 美国 的中 国人,我们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和 美国 人比赛 ,钱老师 没有输;现 在的中 国发展壮大了,我们是一个 团队 、一个 民族在和 世界 先进水平比赛 。祭奠钱老 最好的 方式 ,就是我们 现在的中 国人在 这场竞赛 中不 能输,要赢!”航 空学院教 授、长江学者 蔡晋 生说。
  古城的 傍晚 ,斜阳西下,余晖漫 天……天 边的那抹晚霞 ,灿烂,温暖 ;握在手中钱老的名字, 宁静, 执着……一 声轻轻 的祝福,一段难忘的 回忆 ,饱含深情, 充满牵挂。
  斯人已逝,精 神长存 !
  钱老的关怀,西工大人 永远铭记 。
  “钱老,走好 !”“感谢钱老 !”
  我们 知道 ,他 留给西北工大的,不只是嘱托,更是 希望!(王凡华 李小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