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建设,依托于地方。地方发展,离不开高校。如何处理好校地关系,不仅体现着地方的执政智慧,还衡量着高校服务社会的水平。
2016年,我校与湘潭市达成“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理念共识,校地共建工作全面“提速”,掀开了崭新的篇章。同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与湘潭市合作试点单位。
一年多来,湘潭大学与湘潭市积极构建新型校地合作关系,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联合申报和攻关重大项目、建设高水平“智库”、打造“精美校园“等八个方面开展了全面合作,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成效显著,构建起高校与地方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构建新型校地合作关系
2016年4月5日,新就任的湘潭市委书记曹炯芳在节假日后第一个工作日,就来到湘潭大学,详细了解学校这些年取得的新成绩和新变化。第一站选在湘潭大学,这不仅是个人情系母校的体现,更是湘潭市委把高等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体现。
“高校有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的优势,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曹炯芳就校地共建工作,提出了“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理念。“共建”是指高校要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向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共同推进基础设施项目等建设性的工程,努力在建设性的工作上达成共识;“共享”是指双方结成命运共同体、荣辱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共生”是指双方共生产、共生活、共生态,可以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等方面作进一步努力;“共荣”是指伟人故里之荣、红色圣地之荣、增长核心之荣。
如何落实这个理念?曹炯芳建议建立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五个重大五个重要”的互享:一是湘潭重大项目、重要政策的通报,二是湘大重大成果、重要活动的发布,三是重大建议、重要信息的沟通,四是重大问题、重要情况的会商,五是重大专项、重要投入的对接。
由此,拉开了湘潭市与湘大“校地共建”的新篇章。学校为此成立了专门机构——校地共建中心对接湘潭市,以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沟通关系。各部门、各院系主动对接,积极沟通,努力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湘潭市也专门成立了校地深度融合办公室,统筹协调校地共建工作,逐条列出了互相支持的37个项目,并制定了“时间表”,逐季督查落实。
今年2月24日,市委常委会审议《关于进一步推进驻潭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时,又提出了“构建校地互利共赢格局”的工作目标 ,从而明确了“共生共荣、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新型校地合作关系。
这种关系的提出与校党委书记黄云清的理念不谋而合。3月22日,他在湘潭市校地合作深度融合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表示,湘大的建设与湘潭的经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深化合作、融合发展是校地双方面临的重大机遇、承担的光荣使命。作为湘潭市的一张重要名片,湘大的发展对湘潭市城市形象提升和科技创新都有益。
助力湘大打造“精美校园”
着眼于全国,立足于地方,湘大的发展离不开湘潭市的支持与合作。
“全力以赴支持湘潭大学‘精美校园’建设。”湘潭市市长谈文胜在主持召开协调解决湘大建设问题专题会议时明确表示,将南校门、琴湖公园打造成崭新而亮丽的校园名片。
同向而行,加速融合,共创全国文明城市。一幅幅精美的校园画卷逐渐铺展开来——
面积更广阔。在校园西面,600亩新校区塔吊林立,机声隆隆,一派忙碌景象。这片土地早在2008年,时任省长周强就明确将其“规划给湘潭大学作为教育用地”。经过手续报批等一系列程序,该项目2012年进入实质性征收阶段。然而,征地拆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进程难免缓慢。为此,湘潭市主要领导6次现场办公,不仅指导成立征收项目指挥部,还与学校统筹实施“精准拆违”,于2016年完成了全部土地的征收,为学校建设预留了广大空间。如今,俯瞰湘大,校园版图犹如一只展翅的雄鹰,翱翔天宇。
校门更大气。南校门广场绿草如茵,金菊绽放,开阔大气。漫步其中,不仅可以瞻仰毛主席铜像,还可以倾听三道拱门的回声,在诗词碑前合影留念。这得益于湘潭市将驻潭高校发展纳入地方整体布局规划,使校地空间紧密对接。南校门位于湘潭北二环线,是今年“精美湘潭”主干道提质改造的重要项目,由湘潭市出资建设,第一期工程已于9月完工。这不仅解决了包括邮局搬迁、商铺门面整改等长期的遗留问题,还为广大师生、员工和居民提供了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每到夜幕降临,广场上灯光璀璨,有师生散步,有学生滑板,有儿童嬉戏,好不热闹。
校园更靓丽。除了南校门, 琴湖公园也被纳入湘潭市整体布局规划,是校地共建的另一个重大项目。据校地共建中心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设计有阶梯花园、玻璃栈道、水上舞台、海棠花海等景点,将构成自然野趣、生机盎然的湖岸湿地景观。届时,这里将成为师生、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地方。你既可以感受花的多彩与芳香,又可以感受水的广阔与灵动,体会“一径绕琴湖,悠然山水间”的意境。同时,湘潭市、雨湖区针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消防安全、占道经营、无证无照商业门面、乱摆摊设点、违章建筑、基建阻工等问题,开展了多次专项整治行动,使校园环境更整洁,更有序。
出行更便利。湘潭市还在外部环境方面为湘大发展提供“加速度”。布局长株潭城市群城际轨道磁浮交通线时,考虑到湘潭大学师生的交通出行需求,市政府在规划中将湘大支线列入选线内容,并纳入了长株潭城际磁浮轨道一期工程。按照计划,2018年年底,湘大师生出校门就可乘坐轨道交通,30分钟直达长沙。有教职工说:“湘大不在省会城市,交通一直是发展的短板。城轨延伸到学校,交通出行更加便捷了,有助于湘大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更快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为城市发展增动力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湘大不仅是国家的‘智库’、湖南的‘智库’,也是湘潭的‘智库’。”校长周益春认为,作为驻潭高校,湘大拥有一大批人才、智力、成果等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湘潭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智造谷”提供源源动力。
一位院士带动一个园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欧阳晓平2015年在湘潭高新区牵头成立了湖南省首家院士创新产业园。他在产业园落户的首个项目就是特种机器人。该项目主要包括巡检机器人、排爆机器人、环境监测机器人、消防机器人、教学机器人等。“每一个机器人功能都很强大,比如巡检机器人整合了机器人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可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自动智能巡检和监控。”欧阳晓平介绍,该项目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如形成规模化生产,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在欧阳晓平的牵头下,产业园又吸引了邓中翰、王浩、罗安、王贻芳4位院士和一批高端人才加盟入驻,预计5-10年内将形成一个百亿规模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成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乃至中部地区的“科创高地”。
一名专家打破国际垄断。3年前,李正教授带着对家乡的眷恋,辞职回国,落户湘大,成为湘潭市唯一的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在湘潭高新区,李正创办了全国首家研制硅漂移室探测器(SDD)的企业——湖南正芯微电子探测器有限公司,主要研发超大面积SDD和新型三维硅探测器,其产品将满足脉冲星导航、空间探测、核辐射防护监测、四代光源、高能物理研究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据李正介绍,此前仅有德国、美国两家企业生产SDD,其技术属于商业机密。他及其团队研发的SDD大小是国外的几十倍,既可缩短X射线光子累积探测时间,又能有效剔除空间背景噪声信号,一举打破了国际垄断。就在半个月前,超大面积SDD开始步入产业化研制阶段,预计5年内产值达5亿元。这将成为湘潭市“高新智造”的又一张名片,进一步完善在核芯技术产业方面的布局。
一批教授打造“湘潭智库”。湘大拥有公共管理、法学、中共党史、经济学、红色旅游等优势特色学科,有着一批有着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研究丰硕的教授、专家。他们在城市发展中积极发挥着“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已与湘潭市、高新区、九华区、雨湖区、韶山市等签署合作协议30余项,为湘潭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城市建设、战略研究、精准扶贫、红色旅游等重大决策和项目论证提供政策建议100余份。同时,学校在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中,注重与本地科技力量合作,以充分激发湘潭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整体竞争力提升,近年来与湘潭地区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20余个,合作承担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200余项,合作获得专利和软件登记200余项、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等以上奖励近20项。
“城市的发展需要高校专家提供技术创新和智力支持。这些院士、专家、教授都具有很强研发实力、市场把控力、社会影响力,他们将会为湘潭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更加强大的活力。”湘潭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颜晓媚说。
高校依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
作为驻潭高校,我校是湘潭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和重要力量,承担着为湘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撑、文化支撑的重任。
携手共进,同心同力。双方正朝着打造全国校地合作典范的目标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