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华大学 - 《西华大学报》

为自己喜爱的事业奉献终生

——记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

作者:新闻中心 张雪萍    
2017-09-30     浏览(825)     (0)

[编前语:] 近期,经过学院公开推选、网络投票、学校综合评议三个阶段的评选,学校最终评选出车振明等10名“我最喜爱的老师”。922日,学校举行了第十届“西华秋韵”文艺晚会,并在晚会上对“我最喜爱的老师”进行了表彰,全体校领导和西华大学首席科学家李秋实教授为他们颁奖。“我最喜爱的老师”都是怎样的人,他们有什么获奖感受呢,本报带你走近他们。


张讴

体育学院教师,系我校啦啦队主教练,全国啦啦操委员会副主任,CSARA啦啦队专项委员会副主席,我校体育表演系主任。多年来,张讴老师潜心于啦啦操运动推广和发展,成绩优异,贡献卓越。我校啦啦队先后受邀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广州亚运会现场展示,为世界各国体育健儿加油助威。

获奖感受:此次获奖想说的太多,却也不知道从何说起。但在这一瞬间,我刚刚入校做老师时被调皮捣蛋的学生气哭的场景一下子从记忆中闪现出来。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学生的名字,就在上个月他还通过各种渠道用微信联系上我。他问我,张老师你还在西华做老师吗?我说是的,只是我面对你这样的学生不会再哭了。是的,在做老师的路上,我一直在成长。而促我成长的正是一批又一批洋溢着蓬勃朝气的学生,是他们让我看到自己曾经的青涩,是他们让我领略无限的想象力,是他们让我感受付出真心后真情的回报,是他们让我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是他们让我的心越来越包容。他们的张扬个性,他们的乖巧懂事,他们的奇葩犯二,他们的善解人意,他们的刻苦努力,他们天生的惰性,他们这一个个鲜活滚烫的灵魂,给予了我太多养分,鞭策着我伴着他们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不断成长,一路走下去!

李钊

人文学院教师,曾在丹巴县文旅局任副局长(挂职),现为人文学院文产系系主任。主讲《文化学》、《中国传统文化》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每期评教均在4.9以上。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多项,曾参与《成都通史·两晋南北朝隋唐卷》的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著4部(本)。

获奖感受: 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谈几点切身体会。第一,“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学识水平,用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去引导和感染学生。第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传统的“呈现式”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学识的能力。力争做到“用自己的一桶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第三,“亲其师,则信其道”。用自己的真心、爱心和耐心去呵护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规划和未来的职业、人生规划。做到了这几点,学生自然就会“亲师、爱师、尊师、信师”。第四,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而不是一份简简单单的职业。将自己定义为“学者型教师”而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或者是教书机器。

车振明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在一线从教35,教学效果特别优秀,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深受学生爱戴;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7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所带领的团队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获奖感受:很荣幸被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我很珍惜这份荣誉,我的工作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感到无比欣慰。怎样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35年的教师生涯我的体会是要有“三心”:首先要有“爱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妹、子女,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其次要有“责任心”,对学生前途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和社会负责;还要有一颗“年轻的心”,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与学生要有共同语言,不仅做学生的良师,还要做学生的益友。

刘文文

经济学院教师,已在“中国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研究”、“统计与决策”、“系统工程”、“Discrete Mathematics”、“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项目。

获奖感受: 很荣幸获此奖项,这个荣誉代表自己的付出与表现得到了最大的认可,我感到非常光荣。我是2014年底才进入西华大学任教,时间并不算长,也并没有为学校做出什么了不起的贡献,我只是尽力做好属于自己岗位上的工作,总结自己的经验,并积极向他人学习,争取将自己的工作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与同事相处和睦,合作愉快。尽管贡献甚微,但我的付出得到了学校和同学们的认可,很感谢学校组织的评选活动,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既是肯定,更是一种激励和鼓舞,我深感荣幸,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肖红武

外国语学院教师,从19989月至今,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长达19年教书育人,成绩突出。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育、应用语言学。曾多次获得校级、院级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称号;主持或参研科研项目6项;发表论文近30篇,著作3部。

获奖感受:能获得“我最喜爱的老师”的荣誉称号,唯有感动,大家的信任与热情让我感动。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英语老师,我唯有一如既往,做一片默默的沃土,让希望发芽;做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学生心中蔓延;做一把火炬,用光和热,把爱与感动带给更多的人。为我的孩子、爱人带来温暖;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给予温情;为我的学校、领导、同事尽心尽力。总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老骥伏枥,永远前行。

陈莉萍

机械工程学院教师,20167月担任辅导员。工作中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工作,不断总结学生工作规律,创新学生工作方法。负责指导学院团委工作、学生易班工作、党校工作以及就业工作,并担任学生第二联合党支部书记。

获奖感受: 作为一名辅导员能够获得这个奖项,我觉得是对自己工作很大的一个肯定,我也感到非常开心。因为辅导员工作是直接面对学生,学生作为我们工作的主要对象,能够肯定我,让我倍受鼓舞。但同时,我也看到很多老前辈们,尤其是车老师当时的发言,让我觉得很受用,我们要对学生带有三心——耐心,爱心,用心。我也将谨记这些,一路继续努力做好辅导员工作。

谢开勇

管理学院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教书育人并举原则;在对待同事方面,主动团结与帮扶年轻老师,方便让与他人,先后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带领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对待学生及工作方面,工作任劳任怨,对学生爱严相济,课堂生动活泼,积极与学生互动,深受学生喜爱。

获奖感受: 扎根教坛几十载,此次当选为学校“我最喜爱的老师”,深感欣慰与荣幸。抚今追昔,感触良多:为自己这辈子选择了教育工作而自豪,同时认为,做好教育工作不仅要有担当,更要雨露润物,对待学生要交心(做朋友)、知心(读懂学生)和恒心(百年塑人)。展望未来,责任重大:此次这份荣誉更是未来工作的新起点、新动力,继续肩负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始终保持教育“童心”,老骥伏枥,做出新的奉献。

石建伟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师。2014年进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并兼任辅导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穿在工作中,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获奖感受: 非常荣幸能够获奖,这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绝对算得上是种殊荣。回想自己过去,一个选择,一种机缘,自东北入蜀至西华已有十年光景,十年来,寻梦西华,从求知问路的毛头小子至保研西华再到如今留校任教,无疑自己是幸运的,更是离不开西华的,最想说的莫过于感恩二字,良师礼贤虚怀谷,同行若水上善顾,儒生淳善良知镀:我感恩西华大学这所母校带给自己的好运,也从不曾忘记恩师们对自己的谆谆教导,身边更时时围绕着学生们带给自己的种种感动……总之要感谢这一路于我左右相持、相知、相伴、相随的助梦人。十年已过,我在西华传道授业解惑,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定怀揣感恩之心继续前行,为西华的未来奉献自己的无悔青春!

李倩雯

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20171月受邀带队舞蹈系学生参加“央视春晚凉山分会场”演出;20175月受邀带队舞蹈系学生参加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开幕式;20161月受邀带队舞蹈系学生前往泰国参加“国际素林皇家艺术节”演出;20167月参加《国家艺术基金羌族舞蹈人才培养》研修班。

获奖感受:获得“我最喜爱的老师”,是学校对我努力的一种肯定,这是我莫大的荣誉,也是音乐与舞蹈学院整个教师团队共同的荣誉。感谢学校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成长的平台,这是份荣誉更是责任和动力。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全部智慧与力量奉献给教育事业,激情逐梦,勤奋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回顾任教这几年,我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鞭策自己。除认真完成本职教学常规工作外,长期带领学生们参加全国大型的演出与比赛,如第七届与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央视春晚凉山分会场演出,金砖五国国际电影节开幕式演出等,力争做一个开拓进取、不断完善的合格教师。

王亦恩

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教师,四年如一日地将自己的精力投入教育事业当中去。经过几年积淀和成长,荣获“西华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荣获“四川省2016年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材料力学组一等奖”、荣获“第三届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二等奖”、获得西华大学“我最欢迎教师”称号等。

获奖感受: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她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站上讲台四年有余,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当先。一直竭尽全力地将自己最大的宽容,最真诚的态度,最正能量的一面奉献给我的学生,希望在我的课堂上除了教给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希望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书本以外而能正面影响他们一生的智慧。为了这个目标,我也将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