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践行大年精神 做爱校爱岗爱生的教职工

作者:赵大伟    
2017-11-03     浏览(41)     (0)

这篇文章讲述了学习黄大年精神的重要性,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学习好、践行好大年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助推学校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其中包括爱校知校、同心同德,培树“一日归属吉大,一生念念不忘”的情感认同;明晰吉大现状,助力吉大未来;从心底尊重教师;摈弃本位主义、抵制圈子文化和做到心中有党。


  2009年下半年在教育部借调期间具体负责“千人计划”的评审工作,因为大年老师也是评审专家之一,所以有了一面之缘。尽管那时他还没有办完回校任教手续,但他仍然利用休息、用餐等一切机会,向与会专家介绍吉林大学的办学情况以及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博得大家对吉林大学的认同和支持。为此,自己对这位本校乃至东北三省的首位“千人”增添了几分格外的亲近,还相约回校后到他办公室去看他。谁知那一面竟是最后一面。
  当前,学习黄大年精神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正掀起热潮,作为吉林大学的一名普通教职工,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学习好、践行好大年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助推学校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
  爱校知校、同心同德,培树“一日归属吉大,一生念念不忘”的情感认同。吉林大学作为党在祖国东北亲手创建的第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和行业中坚,吕振羽、匡亚明、李四光、白求恩等先贤德高望重,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与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一样薪火相传、万古长青。
  今天践行大年精神,需要我们自觉树立对学校的情感认同,认知、认同学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一要谙熟吉大历史。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认真的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的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这种重视历史的态度在今天的吉林大学仍然是需要的,我们每位吉大人只有在了解了吉大历史上的各类人物和大事件,才能了解吉大教学科研工作的历史沿革和逻辑起点,才能知道吉林大学从何处来,才能因为知悉了吉大的荣光和曲折而去贴近她、珍惜她,并为之贡献力量。二要明晰吉大现状。合校后的新吉林大学经过十七年的融合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航道。学术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本科生培养质量高、校风醇厚是我们的优势,但是地缘经济、体量过大、思维认识的局限仍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大年老师作为已然蜚声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在可以自由选择地方和单位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他留下青春印记和大学梦想的母校,我们普通教职工更应该准确把握学校、单位、本职工作的现状,体量学校的难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为学校赶超先进、建设“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三要助力吉大未来。吉大的未来是我们每个吉大人的未来,吉大的使命是我们每个吉大人的使命。大年老师在2015年12月30日的朋友圈中写道:“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只要大家团结和支持,一定能实现状校情、强国梦。”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高校立校的根本在于一流的学科和人才。在诸多不利条件下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就成为每个吉大人的神圣使命。能把自己锻造成学校教书育人事业需要的人才固然最好,如若不能,能够为学校事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创造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也足以让人尊敬。
  尊师爱生、履职尽责,努力成为推动学校教书育人事业发展的行家里手。大年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7年间带领400多名科研人员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学术积累和不畏困难、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我们每位教职工,也只有在苦练本领、成为行家里手之后,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完成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首先,要成为行家里手。如果大年老师不是地球物理领域首屈一指的科学家,仅靠其拳拳爱国之心恐怕也无法为党和国家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作为普通管理干部,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工作是在怎样的历史起点上展开,不知道前人将工作开展到了何种高度,如果我们不能熟悉掌握本领域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要求和同行们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成果,如果我们不能找准所从事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我们就很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服务,很难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爱师、爱生、爱校就会成为空谈。其次,要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我校党委书记杨振斌也反复强调,在校学生是明天的校友,校友是学校昨天的学生。说的都是关心爱护学生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爱护学生指明了方向,大年老师则为我们关爱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标杆。大年老师在2015年5月2日的朋友圈中写道:“每年五一节都和学生在一起,边走边聊,边喝边侃,这是最愉快的时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生,进是青涩出是才。作为老师,决不能亏待了这帮孩子,决不能耽误了这拨人才。”作为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我们首先要知道同学们在吉大学得起不起劲、好不好,吃得饱不饱、贵不贵,住得暖不暖、舒服不舒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该熟稔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问题,并能及时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关爱,帮助学生系好人生关键期的“扣子”。人们把曾经就读的学校叫做“母校”,既然是母亲,就有义务让自己的每个孩子吃饱、穿暖、学好、成才。最后,从心底尊重教师。如果每个吉大人不将“尊师重教”的种子种在心里,吉林大学就很难在世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说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这里的“人”在吉大主要还是我们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的广大教师。作为管理部门和管理干部,我们应该了解老师们的所想所思所需,我们工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教学科研环境的改善、教学科研服务的提升、教学科研保障能力的增强,而不是部门、个人利益的求取和责任的规避。
  心有大我、公而忘私,将吉林大学的整体利益作为谋事决策的最高标准。大年老师在采购大型实验设备时,会主动联系符合条件的单位,而不是选择主动上门的熟悉单位。这之所以会把许多“明白人”搞糊涂了,就是因为当下“心怀大我”的人太少了。“大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人我之间是指他人,在个人和集体之间是指集体,在本单位和学校全局之间是指学校整体。当前,学校正处在学科调整、“双一流”建设、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更加需要每位教职工都能够向大年老师学习,在关键时刻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最终汇聚成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要摈弃本位主义。自利是人的本能,为自己考虑本无可厚非,但过分自利不但会影响、伤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甚至还会伤害自己。本位主义者或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或者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来决策、谋事,不考虑或者较少考虑学校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当前的“一流学科”建设为例,如果某些学科专业不能做出牺牲,将学校有限的教学、科研资源向少数有潜力、基础好的学科倾斜,学校就无法尽快建成相当数量的高原学科、高峰学科、一流学科,而没有相当数量的一流学科,就无法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二要抵制圈子文化。应该说“圈子”并不陌生,也无法回避,每个人都有同事圈、同学圈,微信的出现更是大大的拓展了朋友圈,圈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体对于归属、合作共赢等价值的追求,但圈子文化却要不得。在圈子文化的影响下,小集团的利益凌驾于组织和学校的利益之上,个人、部门谋事、决策的标准不再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全体师生利益,而是圈内人士的特殊利益。如果圈子文化盛行,就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政治生态、育人生态,动摇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三要做到心中有党。大年老师一生信党、爱党、忠诚奉献于党。早在1988年他就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党对所有党员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四个服从”,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说到底就是个人服从集体,个人利益让位于集体利益。践行大年精神,就要做到个人服从集体、党员服从组织、部门单位服从全校。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学习、践行大年精神,相信每个吉大人都会在大年精神的感召下情系吉大、胸怀家国、履职践诺,推动学校教书育人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作者系赵大伟系学校纪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监察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