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建英,女,中共党员,绵阳师范学院 201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2016年毕业后,她响应党和国家到基层的号召,放弃优渥的工作,只身一人来到凉山州布拖县补洛乡中心校,来到一个彝族聚居的升学率低、失学率高、孤儿率高的高寒山区学校做一名特岗教师。在第一学期学校的教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她表现
尤为突出,深得师生好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光阴似箭,时间如白驹过隙悄然而逝,两年以来,她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和千倍的勇气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锲而不舍地追求着人生的崇高理想—— —做一名伟大的人民教师。工作上,她踏踏实实、勤奋上进;教学上,她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为人处事上,她谦逊坦诚、热
情大方,真正地成为了优秀的人民教师。回顾这一段特岗经历,她完成了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转换。
勇担重任 爱岗敬业
教学是一项融合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依靠严谨的教学态度和不断变化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言思维转换能力,凉山州布拖县补洛乡中心校领导特意安排彝族教师与汉族教师搭配为小学一年级授课,让她接手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由于语言障碍问题,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毕业生,她心里十分忐忑。但她明白年轻人总得有些压力才好,要变压力为动力,把困难踩在脚下,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于是,她就凭着这股勇气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项任务。她阅读各种资料,认真学习新教学大纲,在熟悉的基础上并尝试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工作。她认真备课、上课,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踏踏实实地完成备、上、批、辅、考“五认真”工作。一步一个脚印,
她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刻苦钻研 严谨治学
作为一名教师,她反复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和“马虎之仗”。在课前精心准备,查找资料,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后给予学生适时适量的辅导。语言障碍和教学条件限制使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非常吃力,但她从不放弃,主动创造条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学习,以使学生们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由于学生汉语零基础,在课堂上每当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时候,几乎没有学生举手回答。一是由于他们无法用汉语表达,有些自卑,担心自己被同学笑;二是因为孩子们胆小。面对这种情况,她为孩子们买了学习用品和一些零食,每当有孩子举手发言,都会给予实物奖励和精神奖励。通过一学期的教育和鼓励,孩子们积极发言,学习成绩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为人师表 用爱育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担负着
培养下一代青少年的重任,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只有丰富自己的知识,只有做好表率才能很好的教育学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她以身作则,努力感染和熏陶学生,让他们明白真善美的真正意义。在刚来上班的第一学期里,由于对地域环境的不适应,她身体状况特别糟糕,几乎挺不住了。但每当想到孩子们纯真的面容,渴望知识的眼神,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去。
她十分爱护学生,不仅在学习和思想上关心学生,在生活上也经常帮助学生,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为孩子们购买一些生活用品来改善他们的生活。她常常告诉自己: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改变自己,改变命运。正因她对这个岗位的爱与坚守,为凉山州布拖县的孩子们带去了温暖,带去了关怀,也带去了希望。
她甘于平凡,甘于清苦,甘于奉献。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教育是她无悔的选择,她坚信自己能为这里纯真的孩子们洒下一片光茫。在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她选择了布拖县补洛乡中心校作为青春的底色,用爱心和真诚点燃着希望,用激情和梦想诠释着青春的另一层含义。
(招生就业处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