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大连医科大学 - 《大连医科大学报》

就是有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种革命精神和拼命精神

——回忆大医从复办到更名为大学的那一段艰苦岁月

2017-09-28     浏览(603)     (0)

本文介绍了大连医科大学的发展历程,强调了爱国爱党、团结拼搏、严谨创新的大医精神。作者回顾了学校在艰苦岁月中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感谢了大医人的不懈奋斗。

  毛主席讲过:“要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精神,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大医是在建国前夕的战火硝烟中创立的,从建校以来的每个阶段,虽然历经坎坷曲折,但一代一代的大医人始终发扬这种革命精神,在凝结着前人心血和汗水的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团结拼搏,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专门人才,为推动医学科学发展,为大连和辽南地区的卫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是 1984 年 6 月来到大医的,当时复办任务尚未完 成,真是困难如山,举步维艰!在国家改革开放与大发展 的大好形势下,经过全体干部与教工的顽强拼搏,学校迅速走向中兴,并于 1994 年 1 月 17 日经国家批准,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我于1995年退出领导岗位,后即退休。这十一年的艰苦岁月是很不寻常的,任务极为艰巨,困难出乎意料之大,但全校上下毫不畏惧、勇于拼搏,真可谓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终于攻坚 克难,使学校办得越来越好。

困难如山


  在我心目中的大医,是同大工旗鼓相当的,建校初期 的知名教授专家比大工还要多。可是它受到很多挫折,甚 至是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在十年动乱中,从大连整体南迁贵州遵义。虽然对贵州的医学事业做了一大贡献,但 1978 年在大连复办,却是从零开始的。而且不能从贵州搬回一件仪器、一根试管,连全部档案材料也留在贵州。

  当时并没有国家专项资助,只是从辽宁省挤点经费办起来 的。其困难之大实在无法想象!这里只粗略地讲几个事例。复办起步时的基础,仅为已更名为大连市第二人民医 院的附属一院。开始办学就在一院的托儿所和租用 210 医 院的地下室,因此被称为“托儿所大学”。1981 年经当时负 责教务工作的吕景波等同志极力向省市争取,招生 40 人 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原大医有三所附属医院,复办时仅有附属一院。附二 院已南迁,原址为市立三院占用,并在医院内外建了许多 简易房,用来安排市卫生系统的返城职工。附属妇产科医 院早已属市,更无法收回了。对附二院市政府承诺原址归 还大医,但要在选好新址并建好后,市三院才能迁走。

  大医南迁后,许多教工因水土不服,不少人患神经根炎症,十分痛苦。他们听到大连重新办起大连医学院,当时政治环境已很宽松,于是纷纷要求返连。贵州为了办好 原大医南迁已改名的遵义医学院,理所当然地坚决不同意。 后经多次集体上访,直到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解学恭拍板从大连来的老职工可留可走。在贵州留下必要的人 员后,对返连人员中的业务骨干,用扣留子女做“人质”的 办法,让他们继续完成贵州的教学任务,历时五年。也有 些人已返连安置、又被贵州的优厚条件吸引回去。在贵州这部分教工返连中,为争取辽宁省的支持,便从返连医务人员中,抽调年富力强的一批骨干,为辽宁兴建了省人民 医院。最后回到大连的也有七百余人,但已退休和将退休的占了很大一部分。当时大医教师队伍状况是,教授平均年龄 66 岁,副教授 58 岁。这批回迁教工及子女的安置工作是很艰巨的,直到 1986 年才完成。

  大医原校址的主要部分在南迁后被空军占据。在大连 市政府的关心下,为他们新建一处楼房后才迁出,但已破旧不堪,面目全非,经后勤职工彻底维修后,才为复办后的大医提供了这处占地 20 万平方米的教学场地,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基础。

创造了奇迹

  当时,我任学校党委书记,先后同夏元洵、吴功侃和李学 文三任院长共同努力,带领全校人员,团结奋斗。党委于 1984 和 1992 年召开了第五、六两次党代会,分析了校情,制定了相应的奋斗目标与发展战略,学校编制并组织实施了“七五”、“八五”规划,狠抓了教学、科研、学生等重要 工作,特别在创办新系新专业和扩建、恢复和新建附属医院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到 1990 年校五次党代会和“七五”发展规划制定的奋斗目标均已提前超额完成。生理学、生 物化学于 1986 年获国家第一批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病理生理学也于 1990 年获批。于是在拥有硕士、博士授 权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方面,在辽宁省属高校中居第一位,在大连仅次于大连工学院。1986 年时任省长的全树仁同志来校视察,同年大医与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被辽宁省政府确定为重点大学。

  1993年学校已突破省政府规定的三千人规模,研究 生也超过二百人,新系有了快速发展,科研项目与对外学 术交流也有很大发展,附属医院也发展很快。学校已办成 一所多学科、多层次、教学科研医疗均有相当水平的医科 院校了。于是当年末由辽宁省政府呈报国家教委,大医更 名为大连医科大学,很快于 1994 年 1 月 17 日获得批准,学校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88 年国家教委主管医学教育的王镭司长来校视察, 他深有感触地说:“大医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在大连重新复办后,条件那么差,竟然发展这么快,真是奇迹!”1992年国家教委高教司周东海司长来校考察后,也做了类似的 评价。

  1993 年 6 月 8 日,全国发行的《科技日报》刊登了 《中国大学评价》一文,对全国 614 所本科大学作 了评定。北京大学位居榜首,而复办不久的大医,竟然排 在第 90 位,甚至超过一些老医科院校,这是我们没有想 到的,这是多么不简单而又令人鼓舞的事啊!

大医精神

  在纪念建校 70 周年之际,我们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和发扬宝贵的大医精神。而建校初期老领导、老专家留下的宝贵财富,并经各个阶段大医人在奋斗中形成的大医精神, 就是我们走过的这段艰苦岁月中,学校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还应该庆幸,复办后的大医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发展起来,今天我们又赶上了好时代。

  复办后的大医有一批从贵州回迁及留在大连的老干部、老专家,还有广大的中青 年教工,都继承发扬了几代大医人身体力行所形成的大医 精神,因而能在条件比别人差很多的情况下,却比别人干得更快更好。从我经历的这十一年来看, 大医精神主要可概括为三个精神:一是爱国爱党的革命精神;二是 团结拼搏的奋斗精神;三是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三条 在大医的教学、科研、医疗及管理后勤等各项工作中均有生动的体现,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可讲,我在这里只能从大的方面做点回忆。

  一是关于爱国爱党的革命精神。那些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出生的大医教工,都以进入大医作为走向革命的起点,义无反顾地为大 医的发展拼搏奋斗,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把自己的一生奉 献给大医。我来大医后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些两鬓苍白的老 专家们,虽年事已高,爱党爱国的拳拳之心,仍那么执着 和火热。如开创了辽南地区第一例心脏直视手术的叶兴杰 教授、妇产科学资深专家熊荣超教授等,多年来追求革命、 一心跟党走,直到晚年才加入党的队伍。著名的生理学家 吴襄教授,每次见面总是滔滔不绝地对我讲对学校发展的 建议,他那种以事业为生命、爱校如家的精神感人至深。

  二是关于团结拼搏的奋斗精神。这几乎反映在方方面面的每一件工作上,如为了扩大规 模、适应形势发展,学校决定打破单一医疗系的格局,先 后建立了一批新系新专业,那是十分不容易的。不但编制、 经费十分拮据,思想阻力也很大。又如,附属医院当时极端困难,附属一院陈旧狭小, 老专家每人只能有一个抽屉存放东西,说来多么可怜!在 朱惠芬、丁福源、蔡桂凤三任院长的苦心经营下,迅速发 展壮大起来。

  三是关于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尽管复办后极为艰苦,条件十分 简陋,但严谨治学、刻苦研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一点儿不 受影响,他们的工作实在可圈可点,令人肃然起敬。例如, 微生态学的康白教授,复办后一直在简陋的平房中从事科 学研究,人员、经费都少得可怜,但他却研究成功“促菌生”系列的肠道菌群平衡产品,并较早转化为生产力。1986 年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发明奖,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于 是全国性的微生态研究中心与学术刊物均在大医建立起来。

  最后,让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在艰苦岁月中,为大医的建设和 发展不懈奋斗的大医人,并继承发扬大医的优良校风,使 大医精神在新的条件下放射出更大的光芒!(此文摘选自《鹤发丹心——纪念大医70周年华诞征文选》)

  作者简介:孙又珊, 1955 年原大连工学院机械工程 系毕业。先后任大连工学院系党总支书 记、院学生工作部长、校办主任、党委 副书记等职。1984 年 6 月起任大连医学院(后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1998 年退休。现任校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