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华师范大学 - 《西华师大报》

谈 吃

□ 方 瑞

2017-10-15     浏览(58)     (0)

  一个会吃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生活的民族。民以食为天,食物中蕴藏着人们最朴实的愿望。
  汪曾祺的文章中,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要带壳切开,是一种席间待客的办法,而平常食用呢,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鸭蛋的挑头也是大有讲究的,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淡青色和白色两种,而要挑好看的,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孩子吃鸭蛋更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吃完蛋黄蛋白后,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清洗干净,晚上捉了萤火虫,装在里面,空头的地方糊了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里面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袁子才将一个简单的吃鸭蛋写得如此之有趣,也可以体现出此人的妙趣横生。生活,在食物的衬托下,是很好玩的。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也是上升到了一种味蕾上的艺术,在先生那里,吃变成了一种艺术,于简单中蕴藏着大智慧,于平淡中流溢着真性情。醋溜鱼、锅烧鸡、西施舌、芙蓉鸡片、烤羊肉、狮子头、红糖糍粑、馄饨、豆腐脑、麻辣烫.......
  烹饪就像爱人一样,要么全心全意,要么完全放弃。
  每年中秋,家里都会做糍粑。先要去选上好的糯米,米粒一定要饱满,今年产的新鲜的糯米,这样的食材是混合着自然的味道,是天然不加修饰的。糯米浸泡一晚后充分吸收水分,放入大锅中蒸熟,此后将糯米取出,放入石臼中,不断砸揉直至捣碎,空气与糯米的自然融合,发酵出最和谐的味道。调料则选用家常的黄豆,将黄豆放在锅中反复煎炒,直至味道出来,放入石磨中碾碎成粉末,将黄豆粉洒在蒸好的糍粑上面,最后浇上红糖,红糖糍粑就完成了。香糯可口,不止是甜点的存在,更是一种节日念想。
  一尺多长的鱼,欢蹦乱跳,厨师当着客人的面猛掷触地,活活将鱼摔死,当即立煮,保持其肥美之味,表面纵横切成透而薄的鱼片,桌子上放着一个骨瓷的大锅,里面盛满烧烫的鹅卵石,热腾腾的冒着汽,待鱼片切好后,一股溜匀下锅,这时再将沸水倾盆而下,“跐溜———”一声,顺势盖上锅盖,闷着锅,聊个五分钟的闲事,这时从容不迫的打开,放入葱、姜、蒜、花椒、香菜、红油、盐少许。配料齐全之后,便可以开动了。这种鱼的制作过程精妙之处在于全程没有用火,保持了鱼肉天然的嫩滑。吃完鱼肉后,这时再打上火,将剩下的鱼骨放入锅中熬制,加上时令鲜蔬,最重要的是放上少许羊肉调味,鱼和羊组成“鲜”字,舀上一碗鲜汤,在冬季想必是一件爽味十足的事啦。食物中裹藏的是历史的味道,像粽子,是家乡的味道;像烤鱼,是人情的味道;像鱼羊火锅,是记忆的味道;像红糖糍粑……一字一句中全是乡愁,“美食不必是饕餮客,美食者要重在食物的质,而不在量。”美食勾勒出生活的轮廓,所谓,在生活中温柔的爱美食,在美食里朝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