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烟台大学 - 《烟台大学报》

深化改革 狠抓落实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烟台大学第九届教学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摘要)

2017-10-20     浏览(95)     (0)

副校长宋中民回顾了过去三年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展望,强调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

副校长  宋中民

  过去三年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回顾

  一、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一)优化专业结构,完善学科布局。新增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海洋科学3个本科专业,暂停视觉传达设计、环境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招生。现有6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理、工、法、农、医、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与学科布局。
  (二)开展应用型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获批8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立项,确立2个自建应用型专业群。每个自筹和自建专业群资助建设经费每年200万元。
  (三)拓展生源范围,提升生源质量。生源扩展至29个省份,本科一批次招生扩展至10个省份。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19个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达到或超过当地本科一批线,省内本科批的录取最低分远超省控制分数线,录取位次逐年提高,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二、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升教学水平
  (一)坚持以德为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出台《烟台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严肃课堂纪律,强化教师课堂第一责任人制度。严格师德考核评价,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
  (二)注重培训培养,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推行助教培养计划,完成116名新入职青年教师助教培养。实施教师能力提升系列计划,培训教师1274人次。在2017年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4名青年教师进入决赛并获奖,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要求45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须到相关单位参加社会实践6个月,着力打造“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化人才培养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更新了教学内容,将素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比,理工科类专业达到30%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达到20%以上。
  (二)因材施教,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抓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车辆工程、法学等6个专业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现有校企合作专业8个,办学模式日趋完善。与企业联合申报获批教育部教改项目6项。与美、英、法、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友好院校开展本科、硕士层次的联合培养项目,三年来出国出境交换交流学生614人。学校获批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接收来华留学生1432人。法学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

  四、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教学模式创新
  (一)实施学分制改革,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自2016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开设了15个专业的双学位和辅修第二专业,修读人数400余人。
  (二)深度融入教育信息化,稳步推进混合教学模式。搭建在线课程平台,建设了70门校内资源共享课。《民法学》获批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制作2门慕课,已成功在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上线运行,选课学校200余所,选课人数过2万人。引入76门网络在线学习课程,每学期超过万人选择在线课程学习方式。将第一批建设的20门在线课程成功引入课堂教学。

  五、加强教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
  (一)加强教研项目管理,提升研究成效。近三年,有超过80%的专任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学研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0余篇,获批省级教研立项11项,两部教材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每年评审100项实验室教学开放项目。引进“中国知网论文检测系统”对所有毕业论文进行检测,获批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50篇。总计投入1.2亿余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及实验仪器设备改造,每年投入经费500余万元用于实践教学日常开支,充分保证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竞赛成绩优异
  (一)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设置创新创业类必修课程,并在专业课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总决赛,进入前100名并获银奖。
  (二)精心组织参加学科竞赛。组织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80余项,参赛学生达5000多人次,涵盖了所有学院。共获得国际级奖项21项,国家级奖项323项、省级奖项544项。参加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国际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连续多年获得团体一等奖。

  七、强化教学过程管理,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一)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本科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督导评价机制。修订了《烟台大学评估工作实施办法》,提出了“以导为主、以督为辅、变督为导”的督评工作思路。启动第三方评价,掌握人才培养状况及学生的需求。把教师是课堂第一责任人的要求纳入考核指标,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实现了教学质量的闭环管理。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顺利通过。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目的。本科教学工作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八、改革教学和管理模式,成人教育稳步发展
  扎实开展了成人函授、自考助学、综合培训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改革管理模式,实现从传统面授教育教学向远程网络教育教学的转变。加快数字化课程建设速度,建成数字化在线课程100余门。荣获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精品及优质数字化课程7门。

  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思路与举措

  一、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一)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并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各项政策与措施,保证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均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按照着力培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持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教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成果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引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励和引导教师开 展教学研究。积极支持校内外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取得可推广、可复制的教研成果。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创新创业、考核评价、管理制度等方面实施系统性改革。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健康人格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鼓励多元化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遵循学科专业特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广“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办学等多元化培养模式,推进校际学生交流,开拓国际间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重点加大对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的经费支持力度,在课程改革、师资配置和培养、实习基地、实验条件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投入,加强高水平师资引进与培养。搭建教师国际交流平台,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大力推进“152”人才工程建设,带动师资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环境。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形成“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制度保障。建立符合“双师型”教师岗位特点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投入应用型专业群建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三)构建全方位教师培训体系。对教师培训实行学分制管理。以新入职培训及岗前培训为始点,按照青年教师的成长期、骨干教师的成熟期、资深教师的成果凝练期等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特点,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四)完善教育教学激励机制。提高教学项目和教学获奖在职称评聘、岗位津贴、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权重。实施教师教学荣誉工程,并与教师绩效考核以及奖励表彰紧密结合,激励广大教师自觉增加投入教学的精力和时间,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效益
  (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设施条件。完善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学经费满足日常教学运行和教学资源建设的需要。以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加大软硬件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建设以学科大类为基础的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完善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资源效益,为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推广、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宗旨,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地方共建研究机构,共同组建学院、专业等方式,构建优质的人才培养平台,将优质校外资源转化为学校育人资源。

  四、凝练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一)梳理整合,调整专业设置与布局。以学科发展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实施专业建设评估制度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招生和就业情况,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凸显我校各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培育与核装备、智能科学、海洋新兴产业和临港经济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边缘、交叉专业,采取校企校地合作、校院(所)联合的方式设置相关专业。跟进教育部等上级文件精神,开展新工科专业等方面的建设及研究工作,开设3个左右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兴工科专业。
  (二)积极推行专业认证,实现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认可。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方面加大投入,由点到面,积极推进工科专业认证工作,在总结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专业认证经验的基础上实现3个左右专业通过专业认证。

  五、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积极申报省级以上开放式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与行业企业共建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引入实验室与实验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鼓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高水平实践教学教材。
  (二)拓宽实践教学途径,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科技创新类、人文艺术类、社会实践类等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建设。加大对本科生实验教学开放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为依托,实施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训练。
  (三)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分专业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完善包括实验教学与实习基地管理、实验人员管理与考核以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过程性管理与监控。健全实践教学经费保障和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机制,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六、更新教学内容与手段,加强课程建设
  (一)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将德育目标与专业课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实现专业课教学内容与德育内容相互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突出应用导向,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和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二)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线课程建设。将在线课程扩展到各级精品课、应用型专业的专业课、双专业双学位课等课程,实现60%的本科课程资源网络化,30门公共基础课和100门专业课建成在线课程,并选择优质在线课程推广到公共平台上线运行。结合网络教学平台,持续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形成资源共享机制,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在线课程的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在教与学两个维度建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现由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转变。实施核心课程专项评估制度。进行考试方式改革,考试导向从“强记忆”向“强能力”转变,注重记载学习过程信息,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七、树立质量意识,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一)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建立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作为评价教师和学院教学工作质量的依据。建立质量信息分析反馈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反映教学基本状态的数据库,及时反馈监控信息,并将其作为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的长效机制。
  (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推动教学与科研形成良性互动。坚持质、量并重,确定不同岗位的工作质量标准和数量指标,科学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完善评价体系,将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纳入统一的考评。科学量化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实现教学业绩与科研业绩量化之间的对应转换。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和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回首过往,我们激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成绩已经成为历史,学校教学工作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要将理想变为现实,需要全校上下团结拼搏、奋发进取!让我们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持续深化改革,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