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探索一流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者: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赵玉新    
2017-10-12     浏览(101)     (0)

自动化学院在本科教育方面具有悠久历史,现有1700余名在校本科生。学院以“双一流”建设需求为牵引,结合实际资源禀赋,提出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确立本科教育“1-2-3”行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出实招、见实效。通过通专结合、自主多样培养模式改革方向,强化一流师资队伍和国际化办学环境两大供给条件保障,夯实课程、实验教学、创新实践三大培养平台建设,完善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指导团队等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注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赵玉新


  自动化学院的本科教育源自于“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海道测量”“船舶电气自动化”“武备自动化”和“导弹发射装置”4个专业,至今已有60余年办学历史,并演变成“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在校本科生规模达到1700余人,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当前,在“双一流”建设需求的牵引下,学院结合实际资源禀赋,提出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确立本科教育“1-2-3”行动计划,即一个坚持——坚持“通专结合、自主多样”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两个强化——强化一流师资队伍和国际化办学环境两大供给条件保障;三个夯实——夯实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创新实践三大培养平台建设,大力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出实招、见实效。
  一、探索“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自主多样”培养机制
    1、推进学分制试点,拓宽人才培养口径
    在现有大类培养框架下,从2014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学分制试点。结合学生自我规划及兴趣,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平台,实现“供给侧”人才培养机制的结构优化,提高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并带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体制与机制、实验条件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改革。
  2.实施专业建设与改革,提升工程教育内涵发展
    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高质量完成进校考查后,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于9月提交认证申请。学院力争在2020年前,4个本科专业全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借助专业建设及综合改革,学院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专业布局和管理方式等均发生深刻变化,育人体系不断完善,本科专业建设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加大供给条件保障,从源头改善综合办学环境
    1、把好师资队伍建设关,强化基层学术组织教育主体作用
    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条件“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2016年以来,学院对新教师引进,更加注重与学科、专业发展的匹配度,在优化学缘结构的同时,积极吸引包括量子传感、人工智能和海洋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提前布局未来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学院将基层学术组织作为专业建设和创新教育的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依托各基层学术组织,学院已经形成7个本科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团队、4个校“兴海”学术团队、1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团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中,将“一对一”教师独立指导转变成“一对多”的立体指导模式,学生接受的知识体系与内容更加丰富。
  2、拓展国际办学资源,增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国际化是现代大学学院的基本特征。学院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多方位推进国际化办学工作。学院率先在本科生中开展免费语言课程培训教育,普及出国外语交流能力,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纽卡斯尔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新建双学位合作项目,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在工业4.0领域获得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资助,国际合作层次得到大幅提升。
  三、夯实培养平台建设,实现三位一体的育人基础体系
    1、完善课程平台建设,多手段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
    课程建设是基础育人体系的重要基石。学院以着力改善供给效率和质量为出发点,全面推进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在从“加、减、乘、除”四个角度完善课程教学平台建设。
  (1)加推优势,强化精品教学资源建设
    积极填补人才培养课程平台拓展的新空间,增加有效供给。先后建有《卫星导航系统》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船舶导航定位系统》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船舶导航——茫茫大海的指路明灯》精品视频公开课、《自动控制理论》等6门省级精品课程;与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船舶导航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动控制原理》等12门课程教材获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资助及校级资助。
  (2)减少懈怠,引入授课教师竞聘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减少部分教师懈怠情绪,进而增强教学队伍活力。学院居安思危,勇于破除论资排辈的陋习,建立竞聘制度,较好地调动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老师的竞争意识。自动化学院现开设所有课程均通过竞聘制度筛选教师,多年来,已累计400余人次参加课程竞聘工作。
  (3)乘时乘势,发展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
    构建教学手段创新驱动增长模式,促进创新教学方法落地升级,带动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乘数效应。学院顺应信息化发展大势,在教学手段上大胆创新,大力发展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学院《自动控制元件》慕课于2016年正式上线运行,为我校首门上线课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并相继有《导航定位系统》《电力拖动控制系统》课程入选校级慕课立项。在教学手段上,《自动控制元件》课程充分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课堂、慕课平台和QQ讨论群中,都建立了师生交流的渠道,进行分层次讨论。教师起到引领和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勤于思考。
  (4)除旧布新,开展一流教学过程探索实践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一直是学院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学院从专业主干课程入手,及时去除陈旧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以点拨、提问和相互探讨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把指导变引导,把讲授变启发,使灌输为主转变为讨论、交流和体验为主的学习风气,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和教学仪器设计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真正实现科教融合。
  2、注重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向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上转变
    学院依托船舶导航与控制国际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从供给侧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注重从规模、数量的发展转变到注重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上来,凸显内涵式发展的建设理念。
  (1)构建“课程实验-创新竞赛-科研训练-企业实践”四位一体实验教学大平台
    实验教学中心围绕“实验室资源有效整合,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密切联合”建设思路,打破各专业实验室自成体系的管理模式,融合各高水平科研实验室在船舶导航、船舶控制领域形成的资源和优势,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科研素质、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出发,构建了“课程实验-创新竞赛-科研训练-企业实践”四位一体的实验教学大平台。通过对大平台有效管理,实现资源和效益有机统一,形成专业特色突出、优质资源共享、教学科研协同、校企联合培养的实验教学环境,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2)鼓励开展实验自研设备,推动一流实验条件建设
    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能力是衡量实验教学实力的重要依据。学院从教师聘用制度和资源投入上大力支持教学仪器创新,近年来累计自研设备22种,共243台套,并获得2016年全国高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一等奖,有效提升《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等12门课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效果,很好地满足了《船舶控制系统》《惯性导航系统原理》等7门行业特色突出的实验教学需求。教学仪器的研制不仅极大促进了实验教学改革,拓宽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同时在开展自制过程中吸引、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优秀学生,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
  (3)打造校企共建资源共享机制,面向国际拓展实验教学服务新模式
    积极吸引世界一流自动化企业共建实验平台,是学院建设实验中心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心分别与德国西门子集团、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飞思卡尔半导体有限公司、美国阿尔特拉公司、德国菲尼克斯公司等国际著名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与中船重工、中国航天等大型国有企业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本科生实习基地,为人才培养打造一流实验环境。同时,实验中心积极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学校建立互访联系,接收国际学生进行实验实践,面向国际开展创新实验教学服务。
  3、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从普及到高端引领式的训练模式
    学院科技创新平台是践行国家“双创”战略实施的重要阵地,也是学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培育未来科技精英的重要途径。
  (1)依托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院始终坚持创新素养“大众普及和精英教育并重”的建设理念,先后建立“电子设计大赛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室”等多个创新训练基地;并以创新普及为着手点,以科研、工程实践典型小范例设计与制作为主线,以“做中学”为指导方法,以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在本科生中普及《创新认知与实践》课程,使我院低年级创新活动参与率达到100%。同时,学院建立大一“引导型”、大二“普通型”、大三、大四“重大型”的创新创业逐年级立项支持计划,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支持优秀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类重大创新赛事,最大程度释放学生创新潜力。近三年,学院学生在国际机器人大赛、“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西门子杯”智能制造大赛等赛事屡获佳绩,累计获奖300余项。
  (2)依托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指导团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化发展
    学院积极支持基层学术组织发挥创新指导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基层学术组织科研资源,吸引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引导学生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展专业教育,强化创新实践教学。一方面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了解学科前沿,强化和深化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建立的7个本科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团队中,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一起研究课题,从而突破了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单向运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空间,从而创建教与学、学与学互动的“交叉往复”的教学创新大环境。
  总之,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学院的根本任务,“培育一流人才”是学院办学的核心驱动力,只有敢于改革、勇于创新、坚持不懈,才能让中国高等教育塑造出世界品牌,完成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