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运行
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在启航活动中心正式运行,围绕“海洋强国”战略需求,旨在提升行业人才、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源头、国际交流平台,为服务国家海洋事业提供支撑。与会专家就中心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等展开了深入研讨。
本报讯(姜石 孟宇)9月24日,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运行,启动仪式在启航活动中心举行。中心将围绕“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海洋信息领域特色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深度融合的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优势,以提升行业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成为海洋信息科学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源头、国际交流平台,为服务国家海洋事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校长姚郁担任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中船重工715所所长周利生、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皇甫立、中科院声学所党委书记张春华担任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担任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行业知名专家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担任中心主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各核心单位相关负责人担任。中心15家核心单位代表和来自著名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30余位资深专家学者出席仪式。
杨德森主持会议,向参会专家介绍了中心成立的背景和目标。他指出,海洋强国战略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响应,启动中心建设意义深远,希望行业内各单位同心共力,携手并进,深入谋划国家重大项目,加强校、企、院之间的沟通合作,将中心打造成为激发创新灵感的基地、产生创新成果的沃土、汇聚创新人才的纽带、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姚郁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在海洋信息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海洋空间的特殊性、复杂性、挑战性,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方面的研究缺乏广泛性、系统性,仍存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多方面的不足;希望借助中心这个优秀的科研平台,整合多方资源,谋划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加强行业人才培养,构建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学校将全力支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在用人机制、评价机制、经费机制、资源共享等方面提供保障,希望各协同单位加强合作,共同谋划中心美好未来。
中心主任委员会副主任、水声学院院长殷敬伟做了中心工作汇报,就中心的组建背景及意义、总体目标及定位、组织框架及模式、已开展的协同创新工作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详细汇报。
杨士莪在讲话中指出,国家提出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为海洋信息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由于海洋问题比较复杂,我们面临的挑战远远超出想象,希望各协同单位能够紧密团结在一起,进行更系统、细致地顶层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探索科技前沿,开拓水声行业更好的明天。
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海军潜艇学院技术少将程玉胜在发言中希望中心能够集各方之力,提升水下信息获取能力,发展水下预警探测技术,构筑水下安防长城。
随后,与会专家分别发言,就中心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合作方式、运行模式等展开了深入研讨,充分肯定了中心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启动仪式上,姚郁向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中心主任委员会的各位委员颁发了聘任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