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鳌山卫赶集
作者:法学院 韩尚宜
每逢农历二、七日是鳌山卫大集的日子。鹤山脚下一条长街,红红的货蓬沿路搭到黄海岸边,十里八乡的客商云集于此。青岛校区正好位于镇子和海滨之间,山大师生都爱到集市上逛一逛。
鳌山卫集市的规模并不大,比不了青岛的李村大集。但它产品丰富,交易便利,物美价廉,人气非常高。尤其是附近杨家岭和水沟村的渔民爱在集市上卖新鲜海货,令久居济南的我大开眼界。
进入集市,数十筐柳条编的篓子齐整整地摆在石板上,里面盛着用青绳捆好的一对对海螃蟹。各色纹样的海螺、蛤蜊在阳光下晶莹闪耀,发出明暗两种光泽,像是黑白珍珠装满了水槽。勤劳的渔家女拿小刀撬开扇贝的硬壳,剔下肥美的蚌肉,倒水清洗干净,用盐腌制、暴晒,散发着一股混杂着鱼香的咸腥海味,很有特点。海参最有趣,它们原本是干瘪着放在兜里的,一但被扔进桶里,不一会儿就吸饱了水变得圆鼓鼓,纺锤似地悬在水里不停地打转。更不必说海鱼了,种类繁多,有些鱼我并不认识。渔民也无心区分价格,所有活鱼混在一起卖。他们告诉我说本地人平时吃海鲜都是一锅煮,不像内地人那么讲究,非得把鱼虾贝蚌用不同的做法烹调,乱加调料,反而尝不到原生海味的新鲜和营养。
鳌山不仅有渔盐之利,传统农业也很发达。沿海千亩良田,百顷山林,谷物高产,果蔬丰饶。栖霞的苹果,莱阳的香梨这里都能种植。中间摊位上的苹果足足有小柚子那么大,圆溜溜的,黄黄的泛着淡红色,留着粗短的果梗,活像一个大头娃娃梳着小辫子,很可爱。整车运来的葡萄最新鲜,颗粒饱满圆润,口感极佳,紫红色的果皮玻璃般透明,能看见里面的籽。现摘现卖的小黄瓜和小柿子,价格都比城里低许多。还有些老乡赶着鸡鸭鹅来集市,有的农户索性把牛牵到街上当场挤奶出售。我惊叹于本地人的交易方式,全无都市商业的精打细算,他们做买卖少加成,不议价,十分直爽。
这里虽然远在海滨乡镇,但人们的审美情趣都很高,集市上专门有地方是展销时令鲜花的。盆栽的金菊灿灿生辉,和周围店铺的白墙红瓦交映,显得热烈奔放,光彩夺目,颇有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意,一洗秋日萧条。几簇叫不出名字的小红花,繁星般点缀其间,显得生趣盎然。卖花姑娘静静地坐在花海深处,她并不叫卖货物,拿着一本书认真地读着,这一切是那么的安逸美好,在嘈杂的集市中自成一番风景。大约十点过后,赶集的人渐渐散去了,我一个人还在花海里徘徊,流连不归。
近山近海的地理环境滋养了鳌山纯朴的人民,渔农并重的生产习惯繁荣了互市互利的商品交易。在集市上,我能深切感受到八方乡邻对山大师生的友善和热情,青岛校区的建设确实带动了当地的发展。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文化与经济的友好交流,更是在学习实践中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回归,这种体悟是我在济南不曾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