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4月,元培计划试验班代表队获得“环球人物杂志”杯第六届“北大之锋”辩论赛总决赛冠军
六年形成的特色与优势
2001年春夏之际,当元培计划这艘大船准备扬帆起航的时候,元培学院的构想已经产生———北京大学本科战略发展研究小组向学校建议组建全校性的本科学院———元培学院来负责元培计划的实施。学校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作为过渡,先成立元培实验班,但按照一个教学实体来组织运作。
6年来,实验班按照元培计划的部署努力实践,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学生工作、招生和毕业去向、社会影响力和对外交往,以及在全校原有的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定位等等几乎所有重要问题上都接受了考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今天元培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理念:建设一个适合北大大多数或者说基础性文理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平台。这个平台以学生的人格教养和能力培养为中心。学生要成为一个掌握为社会和个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本领的人,首先成为一个与生活的时代相适应的健康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热爱生活、敬畏自然、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的人。这个平台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将基础性的文理本科教育视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低年级实行通识性的基础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管理上,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自主地拓宽知识基础、形成跨学科优势的学习机会,同时实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程和专业进行更加理性和自主的选择。在人才目标上能够主要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基础宽厚、具有自我构建知识结构和具有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后备人材,同时也为本科生层次的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力更强的专门人才。
管理模式:实行在教学资源和学生自身条件许可的自由选专业制和自由选课学分制、导师制、弹性学制。在行政管理上按年级不分专业的混合班级制和混合住宿制。
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脱离专业院系的管理,第一年、第二年主要接受基础性通识性教育,在打好更为宽厚的知识基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优势所在,然后通过选择自己爱好专业的规定课程,完成本科阶段教育。这一模式避免了学生在未明确发展方向时就被硬性(包括主动和被动)确定专业,当发现不合适时却已无法改变或必须付出极大转系(转专业)成本的缺陷,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使学生的学习有可能更加主动,从而释放出创造力。
导师制:初步建立了导师指导学习制度,对学生的选课、选专业、科研项目以及学习和生活当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一对一和个性化的指导。为此,成立了元培计划导师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与专业选择和学习有关的指导;建立了专职导师制度,主要负责低年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同时还在新生入校时实行高年级学生导生制,帮助新生更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学生工作:按照“元培理念”的要求,初步形成了独特的适合元培学生的学生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以党建为核心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专兼职辅导员、新生辅导员(亦称“导生”,由高年级学生充当)有机结合,由学生工作干部、导师和社会成功人士共同承担的全过程全方位成长成才指导模式;以项目管理为基础的鼓励创新机制;由各种学生团队构成多层次综合交流平台,如学科委员会、元培辩论队;立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的危机干预机制。
招生及规模:实验班所坚持的拓宽基础和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机会的基本理念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欢迎,使得实验班成为我校录取分数最高、吸纳优秀考生最多的院系之一。目前,在校学生已经达到700人。
毕业去向:实验班已经有三届毕业生。他们受到国内外高校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各类公司、国家机关的广泛认可与接受。仅2007届141名毕业生当中,53人被境外大学录取为研究生,其中44人被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名校录取;50人被北大(41人)、中科院(7人)等国内名校和研究机构录取为研究生。读研究生学生的比例占毕业学生的73%。
社会影响力:在国内,元培计划改革受到兄弟院校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国内媒体也有广泛的追踪报道。在国外,美国《时代周刊》曾专门报道过元培的改革,而国外一些世界名牌大学也由于与元培计划在理念上的相似性,
主动要求与实验班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如耶鲁大学在确定本科生交换的院系
时,选择了元培计划实验班作为合作伙
伴。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也逐渐
加强了与元培计划实验班的合作交流。
今后的探索与创新
元培实验班用这些实绩证明了元培计划的生命力和价值,也为元培学院的成立拉开了大幕。我们明白,元培学院不是元培实验班的简单延续,而是升级,它不是元培改革实验的终点,而是新的更高的起点。它表明学校领导对于元培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表明元培计划正在稳步向前推进。
今后,我们要按照元培的理念,进一步进行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
我们要推动通识教育理念与北大校情和中国国情的更好结合。通识教育是什么?可能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表述。但是通识教育的目的,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同意。在这里我愿意引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素夫斯基(H.Rosovsky)的话:一个经过理想大学教育的人,应能够清晰而明白地写作,应该对那些用来认识和理解宇宙、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不应该在我们时代的其他文化方面是一个狭隘无知的人,应能在某种程度上懂得并思考过伦理和道德问题,应在某些知识领域里拥有较高的成就。如果更为简练,我愿意引用另一位美国教育家的话:通识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三种品质:谦虚、仁慈和幽默。谦虚品质的获得本身要具有知识和教养,同时对知识和人类文明怀有一份敬畏;仁慈应是人的本性,是人类之间共存,人类与自然共存的先决条件;幽默是面对逆境、挫折和无知的最好武器。这难道不是现代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共同目标吗?
我们要推动自由选课学分制度的建立,这是元培计划进一步推广的关键。但是,目前我们的课程体系不能保证这个制度的实行,问题的关键一是目前的大部分课程的结构是以学时为基础的,大学时的课无法进行自由的选择;二是相同课程的密度不够,学生无法在他有时间的时候选到他想选的课。为此,我们要按人才培养的需要(如自由选课的需要、跨学科课程设置的需要等)组织课程建设和课源。
我们要探索并组织实施本科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这是目前元培学院与专业院系的本科教育系统并存的最大理由之一。我们还要继续探索与元培理念相应的有效的导师组织模式,制订更加符合元培理念的教学计划和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案,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