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梧州学院 - 《梧州学院报》

《真武道之阁》用数字技术再现优秀文化

2017-10-10     浏览(44)     (0)

  伴着古典音乐《琵琶语》,镜头慢慢推进,一座造型奇特精美、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古建筑学家龙庆忠称赞为“天南奇观”的真武阁慢慢展现在画面里。“屋檐挑出大而柱高甚低,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动势,屋坡舒缓流畅,脚翘简洁平缓……”
  这段时长5分37秒的三维动画视频,是由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2014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郑远玲、韦欣、覃琦超3人共同完成的《真武道之阁》。作品制作过程历时近半年,在今年的“2017年(第10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
  责任·传统融入科技“容县有座真武阁,柱脚悬空永不落。”自幼在玉林长大的郑远玲,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过真武阁。2016年12月,计算机设计大赛报名开始,在思考作品方向的时候,她想把传统建筑真武阁与现代的动画科技结合起来,“真武阁几百年来依然屹立,而且建筑奇特精美,也被梁思成记载过,把它与动画结合,是对木建筑的文化推广。”翻看了相关的文字资料,再经过与老师和伙伴们的探讨,他们决定作品以在专业中学习到的制作三维动画相关技能,呈现出玉林容县的真武阁原貌。“这不仅是一场比赛,通过做这个关于真武阁的动画,也让我更加了解了它。”
  真武阁柱脚悬空,建在用河沙夯实的经略台上,底层由20根柱子撑起整座楼阁,八根金柱延伸至顶层,至二层转为檐柱,在金柱一半高的位置放一道梁,梁的两端削为长榫,穿过金柱,两端插入檐柱,梁上安置楞木,以承托正上方的荷载,以檐柱为支点,长拱做杠杆,一端挑起面积较大重量较轻的檐部,一端挑起面积较小重量较重的悬空金柱及其正上方荷载,从而利用杠杆原理形成四角悬空的奇绝。种种细节在《真武道之阁》中以动画演示的形式呈现出来。
  苦干·数月创作从2016年12月开始,郑远玲、韦欣、覃琦超开始着手准备动画制作。起初他们通过在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收集了许多关于真武阁历史、建筑构造等材料。
  寒假,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真武阁,他们3人特地一同去到了玉林真武阁进行实地考察。把真武阁每一个部位,每一块木头几乎都弄清楚:悬柱的构建,支点的位置……“那天特别冷,我们一边观察一边拍照。不过我们都挺开心的,近距离接触真武阁,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郑远玲说。
  材料的积累准备好,就要开始构建模型了。郑远玲主要负责模型的构建,虽然了解了真武阁的构造,但当她实践操作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历经430多年风雨的真武阁,很多雕花都已经模糊,难以分辨。为了在建模中还原花纹,团队3人查阅了数10张图片来摸索雕花纹路。
  构建好的模型需要渲染,镜头需要转变,让画面更具动感、和谐。“这很考验人的耐心。”覃琦超苦笑着说。在他们第一次把模型转换成动画的时候,作品已成雏形,结果电脑死机了,“当时超级崩溃,可是没办法,只能重新再来一次。”
  距离参加全国赛还有一个月的时候,他们几乎“搬”到了数字媒体实验室,在那一呆就是一整天,熬夜、通宵更是常态,“时间紧迫,只能熬夜。”覃琦超说,累了3个人就聊天,困了就听音乐然后再继续奋斗。
  求精·百遍修改团队3人在贺杰、郭慧老师的指导下从不对自己“心软”。有时候会因为一个镜头切换得不流畅,构建的模型的柱子在处理上有小瑕疵或是一片叶子或者一朵花瓣不够逼真,他们都会选择重做一遍。每一次重新开始都需花10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把原先做好的模型再渲染一遍。“既然都花了那么多精力了,我们就要努力把它做好。”韦欣说。
  整个作品渲染了200多个镜头,剧本也修订了数10次。每次修改细节,团队3人会一起讨论,据理力争,直到得出最终结果。最终的效果出来,“整个人都轻松了。”
  参加全国赛需要在现场进行作品演示和答辩。为了保证答辩万无一失,郑远玲和韦欣都花了1个星期的时间背诵同一篇演讲稿,并且结合PPT反复演练习,最后让演讲得更好的成员进行答辩,另一个人负责配合放映PPT。
  2017年8月,郑远玲、韦欣、覃琦超3人带着他们的《真武道之阁》到上海参赛。“很开心,这不只是我们数月努力的成品,也是我们3个团结的见证。”韦欣说。他们的作品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作品将二维加三维的表现形式结合,用较短的时间就将真武阁的历史及建筑特点阐述清楚。”贺杰老师评价道,“作品高度还原了真武阁和周边建筑的外形及材质,几乎接近实物。”(李宪姣)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