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领导与孙永志团队座谈

逯怀新团队(部分成员)在实验室

魏晓笛工作室(部分成员)在一起
一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团队:新型材料电子对抗天线技术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团队,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成为量子信息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研究力量;特殊教育团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魏晓笛工作室,成为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届名师工作室……这些团队的脱颖而出,源于学校对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多年来,学校坚持在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等重点领域培育组建学术团队,将青年教师学术能力的培养与团队建设相结合。学校采取措施,给各研究团队“压担子”,也让各研究团队“挑担子”,让每一个团队都有发展的舞台和成长的空间。
学生记者 李金津
筑巢引凤 创建优沃土壤
新型材料电子对抗天线技术研究团队,是由学校引进中组部万人计划获得者孙永志领衔多位年轻博士建立的科研团队,成员中9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40岁左右青年教师占80%以上。团队致力于开发新型电子功能材料,研发高效能的电子对抗天线及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省财政资助600万元和学校配套经费支持下积极开展工作,目前已投稿和发表SCI论文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2017年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项目3项。今年5月,该团队成功申报承办山东省泰山学者论坛“超材料与量子信息国际会议”,获得经费支持30万元。
作为团队带头人,孙永志在团队建立之初,就明确了“凝练学科专业特色,整合资源优势”的目标,陆续选配黄小东、张建心、韩锴、高娟娟等多位博士加入该团队。
一年来的学术研究探索过程中,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记得一次次在研究室中并肩实验的情景,一次次团队会议时激烈的思想碰撞。“毕竟每位博士在加入团队之初,都有自己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如何让青年博士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和科研新方向,引发这个团队强大的内驱力,是这个团队建立之初面临的主要问题。”孙永志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变与磨合,团队上下齐心,潜心科研攻关,突破技术壁垒,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科研成果。本年度该团队成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山东省自然科学项目三项。
副校长朱猷武介绍,学校始终把人才工作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采取措施,完善制度,确保实效。学校鼓励青年教师迅速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尽快融入团队。2017年7月,学校成功引进了特殊教育专业博士刘慧丽,为特教、幼教“融合教育”领域的研究确立了学术带头人。王波博士的“特教教师评价”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使特殊教育团队建设初见成效。
“学科+人才”、“团队+人才”模式,筑巢引凤、以凤引凤、以凤育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发挥学科、团队和平台的集聚效应,实现了人才发展和人才发挥作用的有机统一。
国际化历练 助推学术团队腾飞
学校鼓励青年教师“访名校,拜名师”,“访国际名校,拜国际名师”。2016年学校专设师资培训费150万元,用于教师进行国内访学和海外培训,实际超出近40万元。
由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逯怀新教授带领的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团队,是山东省属高校中唯一开展量子通讯技术及应用实验研究的团队,在多光子(多比特)纠缠源制备与操纵方面积累了较好的基础。由于量子信息方向的人才非常紧缺,该团队用活学校相关政策,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中国科技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同时他们还推荐团队成员到澳大利亚、德国等多个国家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参与国际交流是件双赢的事情,对青年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对学科的发展、团队的建设都大有好处。”逯怀新曾到澳大利亚、德国等大学进行学术研究,他切身感受到了走出去,国际研究视野会得到充分的扩展。作为团队带头人,他积极为出国进修的青年教师牵线搭桥。目前,该团队青年博士几乎都有了国外、境外长期或短期交流学习的经历,进一步扩大了该团队的影响力。
结合学校的政策,物电学院建立了自己的报酬奖励、成就奖励、政策激励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大大提升了青年博士的积极性。在新一轮的教师聘任中,该院五级和八级岗位严格条件,不讲资历,不管年龄,不看职务,只看能力。他们在年度业绩津贴发放中,专门拿出一定数额对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奖励、创新活动奖励等,在每年的考核、评优中,对获得高层次基金、项目、获奖人员实行优先推荐。这一切措施的实施,给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团队提供了优质肥沃的土壤。
为强化国际化程度,学校启动并大力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程,鼓励支持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海外培训研修,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学术视野。学校将海外学习培训经历,纳入岗位聘任、聘期考核和专业技术空缺岗位晋升评价指标体系。一年来,学校有53名教师到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修培训,有效开阔了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助推了学术团队腾飞。
梯队建设 帮青年教师走出困惑
教学能力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怎样提升?这些都是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常有的困惑。作为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届名师工作室,为加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他们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梯队建设体系,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走出困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魏晓笛工作室是以科研为先导,以课堂为阵地,以名师为引领,以课程为纽带,正逐渐形成以名师为核心的专家型教师研究群体以及高层次骨干教师团队。工作室团队共有成员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有博士学位的4人,全体成员年龄在35岁到55岁之间,是一只精力充沛、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
“工作室在青年教师成长方面,会帮助他们制定成长规划,建立个人发展档案,总结成长过程,从而造就一支具有较强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魏晓笛介绍。为此他们制定成员专业发展规划,明确成员分工。魏哓笛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她更是深入工作室成员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课堂定期听课,并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青年教师进行探讨,带领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以及各类教学比赛,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魏哓笛工作室成员张子林老师,作为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多次当面向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施索华工作室”主持人施索华老师请教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经验;楚爱丽老师在南开大学做逄锦聚教授的访问学者时,学习南开大学思政课建设经验。“我们团队的每位成员外出学习回来,通过学术沙龙、研讨会等形式,都会把取得的教学经验和成果相互分享。” 魏哓笛说,这个过程中工作室成员相互汲取经验,共同进步,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
记者了解到,工作室实行准入制度,对于已经进入工作室的成员进行年度考核,对申请进入工作室的教师通过面试答辩、课堂教学展示、沟通能力展示等进行考察。工作室成立一年来,根据省委高校工委对名师工作室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工作室建设方案,遵循优秀教师成长规律,按照工作计划稳步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成长,逐步形成了在省内有影响、具有吸引和引领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团队。
经过一年的建设,名师工作室成员基本实现了师德修养出样板,课堂教学出精品,课题研究出成果的目标,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名优群体效应初步显现。他们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论文7篇,在研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社科联第四届社科普及与应用优秀作品三等奖1项。2人获潍坊市社科科学研究十佳拔尖人才;4人入选潍坊市“百名理论人才”。1 人入选学校杰出青年支持计划。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魏晓笛说,学校把魏晓笛工作室的建设,列为了学校工作重点之一。“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工作室建设专项会议,把工作室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优先地位,在办公设备、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学术交流和经费等方面都给予了重点支持。这一切为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夯实了基础,为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提供了保障。”魏晓笛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