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大学 - 《上海大学》

刘曾荣
男,1943 年9 月生于上海。上海大学 二级教授,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学与系 统生物学专业两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大学系 统生物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非线性 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非线性 科学和复杂系统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交 叉领域涉及到力学、物理、信息(主要是 控制)以及生物。发表论文300 余篇,其 中 SCI检索150 余篇,出版专著5 本。主 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面 上项目八项。曾参与国家攀登计划(973 前身)一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科 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及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做出有创新特色的科研工作 张友菊

2017-06-19     浏览(93)     (0)


  2006 年4 月刘曾荣教授(右)与 陈洛南教授合影


  青少年时代,刘曾荣家生活极其困难。母亲为了抚养7个未成年的孩子,一个人做几份工作,吃了很多苦。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一度想放弃学业。但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他考上向明中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完成了高中和本科学习。扎实的基础教育使他喜欢上逻辑推导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养成了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母亲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不断探索的科研路上,他说“无论在顺境中和逆境中,我都会坚持搞科研不动摇”。
  为上大应用数学谋发展1978年,刘曾荣考入安徽大学数学系读研,师从许政范教授。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开始了科研道路上的探索,并在混沌研究方面初见成效。1988年,他调入苏州大学,进校后创立了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并参与了国家攀登计划项目。1993年,刘曾荣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在苏大期间,刘教授致力于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科研工作的视野逐步转向国际前沿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当在苏大的工作遭遇发展瓶颈时,刘曾荣教授想到了钱伟长先生。1993年,在《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编委会改组时,钱先生提名他为常务编委,说明钱先生对他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以及取得成绩的认可。于是,他希望能调进上海大学,在钱先生指导下进一步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经过努力,1998年刘教授正式调入上海大学工作。报到后不久,时任校党委书记方明伦专程找他谈话,说:“应用数学在上大是薄弱环节,调你来的目的是希望你为发展上海大学的应用数学做贡献。”
  当时,数学系运筹和控制博士点因导师长期空缺,导致国务院学位办给予黄牌警告。国务院学位办的上报材料需要三个方向的教授领头,而系里合格人选只有张连生院长及史定华教授。刘曾荣教授调入上大后,考虑到他在混沌控制方面的工作和成绩,最终以他们三位上报。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查批准通过,恢复了此博士点。同时,刘教授获得其第二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资格。
  刘教授一方面努力开展应用数学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应用数学人才,组织、创建应用数学团队。他先后引进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周盛凡教授和从英国回国的傅新楚教授,留下了他在上大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生黄德斌,并准备申报应用数学博士点。几年后,国家对博士点申请做了改革,只能以一级学科名义申报博士点。此时他已年过60岁,没有直接参与申报,但他引进的几位教授都作为数学一级学科主要成员参与了。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批下来后,他又回到应用数学方向工作。几年的努力工作很快见成效。2004年前后,刘曾荣教授成为国内应用数学界当年在SCI发表文章最多的学者之一。
  刘曾荣、周盛凡、傅新楚和黄德斌都主要从事动力系统方向的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经他们共同努力,加上陈登远教授和张大军课题组在孤立子理论上的出色工作,终于使应用数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开始进入国际学术界的视线。2009年,上海大学委托汤森路透科技与医疗集团,对学校1984年以来的科研现状做了调查。报告指出,上海大学物理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已进入世界前1%的研究机构。刘教授课题组与陈教授课题组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有一半以上所发表的国际杂志也同时属于物理类,可以说物理学科能进入世界前1%,也有应用数学研究者的一份贡献。报告还指出,上海大学发展前景最好的领域除上述三个方向外,当属应用数学。同时,报告也列出了上海大学有代表性的15位科研人物,其中就有刘曾荣教授与陈登远教授。
  心系上大定位与发展钱伟长校长把上海大学定位为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对此定位,刘教授从科研方面谈了他的想法,“新的上海大学是1994年组建的,历史比较短,在学科的整体结构上不能同一些有几十年或上百年历史的大学相比。如果我们把有限的资源平均使用效果不会太好,也较难体现上海大学的影响。尤其在最常见的普通学科上,不少学校有长期积累,基础比我们强多了。如果我们在这些学科上直接与他们竞争,自然比较难体现上大特色。换一个思路,老学校的教师有积累是有利的一面,但也容易由此而产生惯性,不太愿意改变已经熟悉的领域。那么,我们能否从一些新的、有发展前途的方向出发,来做上海大学的特色工作呢?我认为这是可能的成功之路。因为对于新的领域,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我们又不会受老框框的约束,这样有可能更易出成果。当然,这中间面临一个选择合适研究方向的问题。”
  刘教授建议应经过充分调研,选择几个新的有意义的方向进行突破,这样也许更有利于上海大学实现自己的目标定位。根据他个人的经验,这种新的方向应在交叉研究领域中去找。
  在科研实践中,他认识到创新工作应有相应团队和研究平台作为支持。上海大学想通过几个交叉研究方向实现自我定位,应该挑选有基础并真心实意从事交叉研究的科研人员组成团队。其难点是通过引进或培养,找到合适的领军人物。工作实践证明,交叉型人才是可以培养的,比如刘曾荣教授培养的周进和单而芳博士,现在活跃在上大力学与管理学科,成为了研究骨干。为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成立辛勤耕耘有了前期科研工作的积累和经验,刘曾荣教授开始交叉研究领域科研创新工作的尝试。第一步,他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出新的研究方向。第二步,他与陈关荣教授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研究,认为工作应在对实际复杂系统进行网络建模和动力学分析基础上,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网络建模以及网络结构与系统行为之间关系的分析上。最终,他们决定把生物系统作为实际系统的突破口。
  要搞好与生物的学科交叉,必须懂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思维方式。尽管当时刘教授已经59岁了,但他仍利用在香港交流的机会,静下心来自学生物学知识。他克服了记忆力下降等困难,苦读了有关的教材,掌握了现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思维方式,对生物学知识做了充分储备。
  交叉学科的研究依靠的是团队的力量。为此,他给钱校长写了一封信,希望从事数学与生物交叉研究的观点能得到学校的支持。钱校长非常重视,当天就做了批示。考虑到当时国内的现实情况,如果能找到一个海外学者来领导这项工作,可能更有利于促成事情的成功。经过刘教授的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日本大坂置业大学陈洛南教授。陈教授来上海大学领导此项研究工作,首期签约三年。这样就形成了陈洛南、刘曾荣、文铁桥三位教授为核心的团队。同时,学校组织了一个国际性的关于系统生物研究所的评估会,决定成立上海大学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2006年11月9日,研究所成立,就此有了一个做上海大学特色工作的平台。
  三年期满后,陈洛南教授调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工作,刘曾荣教授就承担了所里的工作。他与文铁桥教授齐心合力,一方面致力于组织申请生物网络的建模和行为分析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另一方面以引进人才为突破口。他们从中科院上海交叉研究所引进一位博导,他来所后带领学生发表了不少高引用率论文,经统计占学校全部高引用文章三分之一强。之后,又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技术研究所引进了涂育松博士。他进所后不久,提出要到美国科学院院士H.EugeneStanley那里访问,就一个可做到PNAS级别的设想进行讨论。考虑到他刚工作没有科研经费,刘曾荣教授用自己的基金经费资助他去工作了六个月。经过几年努力,2013年7月,涂育松发表了一篇有重大突破的文章,成为首篇以上海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影响因子高达33以上的刊物NatureNan-otechnology正式发表的文章。涂育松的工作属于国际首创。事后,美国化学学会通过国际长途对刘曾荣教授进行了采访。
  同时,刘教授主持的重点项目工作被基金会收录为“2013年度研究成果汇报”的19项汇报成果之首。工作中关于mi-croRNA部分,被Science杂志十年中两次评价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科学发现。目前,国际上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生物实验上,敢做行为分析的人更是稀少,刘教授团队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工作成果发表后,多位美国和英国科学院院士在Nature系统和PNAS上引用他们的工作,Springer出版社主动联系他们要出版专著。
  刘曾荣教授在上大工作了15年,虽然在工作中尝尽了酸甜苦辣,但对结果还是满意的。他在科研上基本实现了做有创新特色工作的愿望,同时培养出一批知识面“博”、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研究生。这15年对他的一生非常重要,他十分感谢学校、感谢钱伟长校长、周哲玮常务副校长和罗宏杰校长在不同时期对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