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感谢·敬意·传承

——在“杨士莪院士报告会暨院士传记赠书仪式” 上的发言

2017-09-07     浏览(62)     (0)

文章表达了对中国工程院院士、校水声学院教授杨德森的感谢、敬意和传承。杨教授对水声事业的贡献及老一辈水声科学家的精神值得传承,文章也表达了对杨教授和夫人的祝愿。


中国工程院院士、校水声学院教授 杨德森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杨教授的学生,参加这个活动,我想说三个词。第一个词是“感谢”。感谢中国工程院组织出版院士传记丛书,记录杨教授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治学为人的品德、不凡的历程、开拓创新的精神;感谢学校组织精干力量采写传记,我一字一句地阅读了整部书,从中看到了以杨士莪教授为代表的水声科研工作者不懈奋斗、不忘初心、孜孜以求的历程,看到了中国水声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到领先的过程,看到了一代代哈工程人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同呼吸、共命运的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早已超出了个人自传的范畴,而是一册描绘中国水声事业发展的历史画卷,一幅描绘哈工程人勇立潮头、敢于担当的精神肖像。
  我想说的第二个词是“敬意”。我与教授结下40年的师生缘,可算是教授的“资深”学生。在与教授的无数次交往中,很多细节与瞬间牢牢地扎根在脑海,化为沉甸甸的敬意,成为我宝贵的人生财富。40年前的9月,我刚踏入这座校门,第一次走进水声工程系的实验室,第一次见到教授。当时,他正在做实验,留着胡须,身形瘦弱,戴着黑框眼镜,目光沉静。那时,国家对包括海军在内的军队建设投入减少,与海军息息相关的水声学发展环境不容乐观,知识分子的待遇也还在低位徘徊,那是一个穷且益坚的坚守期,但是,以杨士莪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水声人的选择从未动摇。他们始终相信,等国家有条件了,一定会发展海军和海洋事业。在艰难的环境下,他们像一棵棵坚强的蒲公英,在保护好自身这支水声事业发展的“种子队伍”的同时,也悉心培养着水声事业未来发展的“种子队伍”。
  上世纪末,矢量声呐作为水声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诞生之初因为超出人们认知,受到不少质疑和非议。对此,杨教授一直不为所动,始终坚定地鼓励我加紧研究步伐,很多环节甚至是他同我一起完成。在一次会议上,曾有专家提出一百多个问题质疑矢量声呐。为了不让我分心,杨教授默默地承担这些压力,直到后来,矢量声呐成功地成为水声技术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杨教授也从未向我提及那些质疑的问题。前不久,我偶然得知此事,心中所有的感激都化作了浓浓的敬意。
  我想说的第三个词是“传承”。以杨士莪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水声科学家们,带领我们在海洋强国的道路上摸爬滚打,驰骋在祖国的万里海疆,在一代代水声人的努力下,中国水声在某些方向已跻身国际前沿。经过这些水声科研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和耕耘,哈尔滨工程大学成为中国最大的水声人才培养基地和专家库,从这里走出的人才,占据水声科研界的大半壁江山。今天,我们这些后学,更应立足这块肥沃的土壤,传承杨教授至诚报国、勇于担当的精神,将中国水声学进一步推向世界一流学科的前沿,为海军强国战略谱写新的篇章!
  在繁重、辛劳并快乐的水声科研事业中,我们的杨教授像一棵不老松,以强烈的事业心、快乐的人生观,豁达淡然。在向杨教授40年的求教中,我深深感到:他所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他所为的,是后学者的标杆和榜样;他所念的,是人才培养与创新未来。在此,我衷心祝愿教授及夫人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