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经营大学品牌要内外兼修

作者:王亚敏  高等教育研究室    
2009-10-19     浏览(257)     (0)

文章分析了中国大学品牌塑造的不足,提出要注重塑造外部形象,特别是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国内大学普遍缺乏系统、有效的理念和做法,而国外一流大学在外部形象塑造方面表现突出。同时,文章强调了塑造大学品牌的重要性,认为这需要内外兼修,以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


  前不久与一位美国教授谈论人民大学的知名度,这位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人民大学存在品牌问题,举例来说,人民大学曾经有过两个英文名字,Renmin&University&of&China和People’s&University&of&China,这给英语国家的人造成困扰,也影响到学校的国际声誉。现在人民大学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积极加以改进。由此想说明的是:经营大学品牌,既要注重提升内部质量,也要注重有效塑造外部形象。
  大学自身品牌的打造主要从内部质量和外部形象塑造两个方面着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普遍认识到提高教学、科研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性,质量意识不亚于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然而关于大学外部形象的塑造,我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学品牌经营中的外部形象塑造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如果你曾漫步美国任何一所一流大学,你会发现他们从骨子里散发出的品牌意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以密歇根大学为例,密歇根大学长期致力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拥有骄人的成就,它是全美最著名研究型大学之一,有很多全美第一,拥有全美最好的医学中心。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它仅仅专注于内部质量的提升,事实上,密歇根大学对外部形象的塑造也堪称高手:其一,该校的亮黄色大写M字标志,已成为一个具有很高认知度的大学形象标志。其二,学校旁边有一个很大的大学纪念品商店,里面的纪念品质地优良,琳琅满目,如鞋帽服饰、体育用品、玩具、书籍、工艺摆件,甚至还有特制的食品,这个人气很旺的纪念品商店让学校的形象在感受得到的同时,还“带得走”,“送得出”。其三,当人们在这所没有围墙的校园游览时,或许在无意间就从校内跨到了校外,只有那种略有不同的环境氛围才衬托出校内外的差别,相比较而言,校内洋溢着一种活泼而文雅的氛围,校外则有种让人躁动的商业气息。这样一所学校,自然无法阻止好奇人士的探访脚步,它甚至还很欢迎校外人士的造访,并积极为他们免费提供学校地图和宣传材料。在密歇根大学,人们感受不到大学的边界,它是一所乐于开放自己、展现形象的大学。其四,学校在周边一些公共场所也提供了较多渠道,以便于人们获取学校的宣传资料,有效推广了学校的形象。总而言之,密歇根大学对外部形象的塑造与内部质量的提升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密歇根大学只是美国一流大学的一个缩影,实际上,美国一流大学普遍具有类似的品牌经营理念。
  反观当前中国大学,随着各个行业对品牌重视程度的逐渐加深,很多大学出现品牌困扰和焦虑,为此普遍加大了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投入力度;但在塑造学校形象方面缺乏系统、有效的理念和做法。几年前,全国掀起了一股高校改名热潮,一些学校从中文到英文,一改到底,面目全非,曾经积累多年的国内、国际知名度瞬间化为乌有,一切都要从头再来。个别非常著名的国内一流大学,校门紧闭,非本校师生或与本校事务相关的人士不得入内,使其仰慕者必需通过“黑导游”才能窥其全貌,这种做法无形中损害了学校的形象。至于通过纪念品产业推广大学形象的作法,由于产品种类乏善可陈、品质不佳等诸多因素,很多大学的纪念品产业经营惨淡,形象推广的效果也差强人意。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无知,我们在大学形象的塑造方面普遍做得不够理想。那么,国内大学不重视外部形象塑造吗?不是,正因为我们对外部形象塑造的重视,才会出现改名的种种现象,国内大学已初步具备形象塑造意识,但是我们的理念和做法存在问题,表现还很被动,例如,关于校标的设计、游客的接待、形象的社会推广等,我们所采取的理念和做法都比较消极和稚嫩。目前有些大学已经在尝试建立系统、有效的形象塑造体系,比如,人民大学通过推进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使学校的品牌形象更为清晰突出,成效显著。但有些大学的表现还是差强人意,形象塑造方法过于单一,思维有些僵化,收效甚微,学校形象的塑造滞后于内部质量的发展。这种滞后性也许是受制于一个现实,即:这是一个无法确切预期其回报的投资。
  从信号理论的角度来讲,品牌就是一种质量的信号,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拥有信息的一方愿意通过某种方式发出信号以表明自己的能力。大学是一个知识高度抽象和专门化的学习性组织,它的内部质量很难直接被外界全面感知和认识,公众掌握的有关大学内部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形象塑造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学质量的一个信号。因此,塑造形象对于一所大学来讲非常重要。成功地经营大学的品牌,需要大学在关注内部质量提升的同时,也需要腾出更多精力,将一部分资源投入到外部形象的塑造上,让外界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当然,提升大学品牌的前提是大学的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质量要达到领先水平,否则,外部形象塑造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费。经营大学品牌要内外兼修,惟其如此,高质量的大学才能更好地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也才会更好地吸纳优秀的学生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