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开大学 - 《南开大学报》

近300名受助学生全部落实去向 就业率96.17%高于去年

一场漂亮的“就业仗”

本报记者 平 扬

2009-11-06     浏览(315)     (0)

  南开大学90岁生日,千千万万校友、学子心系母校。一年来,总有不少人带着难以抑制的欣喜与割舍不了的眷恋,从四面八方——回家。
  令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校友王建东和许多2009届学子记忆犹新的,是那场特殊的机缘聚会。4月14日,校园里举行“渤海保险——南开大学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外国语学院毕业生鲍武和经济学院毕业生王双全不约而同地称之为 “一次改变命运的机遇”。
  这场由校领导亲自发动校友资源、前后张罗的专场招聘会,一个下午就为20多名不同专业的在校毕业生争取到了满意的工作。王建东说,自己在这里招聘到了最出色的同事。
  “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我收获了幸运!”鲍武说要用南开人的“劲头”,努力追寻南开人“名堂”。
  如今,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终以大获胜利的战绩,在南开的年历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笔。回顾几百个日子的奋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觉这场“仗”胜得有点苦,却着实令人振奋!
  一个“愁”字,生动地“双关”出一揽子“筹”
  席卷了全球的金融风暴来势汹汹,加之由此而产生的诸多市场问题,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无可避免地大受影响。
  据统计,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激增,至2009年已达610万人,近乎8年前的6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8届毕业的560万毕业生中有150万在年底之前无法就业。许多企业控制成本,减招甚至大幅裁员。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将会使以政府财政为依托的职位的增加幅度减小。与此同时,大量海外人员回国,无疑使大学毕业生本已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雪上加霜。
  2989名本科生、2391名硕士生、719名博士生。6000多名毕业生亟待就业的担子压在南开的肩上。
  按以往经验估计,除去1500人左右升学、出国外,约有4600人要走上社会就业。但是,截至2008年底,本科生签约139人;有签约意向同学约占15.5%;毫无意向的1759人。研究生签约人数占12.5%;有签约意向的占20%;毫无意向的占67.5%。
  2008年底,学校连续召开专项工作推动会,“集结号”吹响。
  党委书记薛进文发起 “全校总动员”。他指出,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辅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充分开发利用校友资源,开发就业市场,开拓就业途径;要充分动员导师,帮助研究生提供就业机会;要鼓励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要重点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各院系要下大力气谋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学生就业;要及时开展系列就业辅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就业。
  “我们始终为同学们愁,‘时间尚早’的概念南开并不存在。”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魏占玲说,那段日子时常与院里专家教授探讨形势、对策,每天通过邮件、短信为学生情绪“按摩”加“紧弦”……尽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接收招聘信息的电话较往年同期清静了许多,但另外一条主动联络企事业单位的电话线却“热”了起来。
  一个“愁”字,生动地“双关”出全校相关部门和各院、系、所的一揽子有条不紊的“筹”。用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张静的话来说——南开大学要上下齐心,打一场漂亮的“就业仗”。
  战鼓擂响,声传百里,士气大振。
  “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
  2009年4月10日,对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大四本科生关艳玲来说,心中的那股子温暖与舒畅,似乎让人间四月天的春色也不显明媚。这天,她拿到了学校发放的“求职补贴”——“这份心意,对我继续努力找工作是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
  这项补贴的资助对象,主要是校内至今仍在求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于补贴他们的置装费、差旅费、材料费等。首批领到该项补贴的学生共有276人,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向学校申请,经审定符合条件即可领取,手续简便,整个过程仅需短短一两天便可完成。
  “求职补贴”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项措施的落实距其出台仅用了20多天时间,让不少毕业生从心底感叹 “南开速度”又一次为自己送来了实惠。
  不久前,学校经过充分准备,及时出台一系列重要措施,深入推进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数千学子共渡难关。
  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点帮扶,成了《南开大学关于进一步做好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重磅”举措。
  关注贷款学生、城镇零就业家庭学生及边远农村学生就业,为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们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号召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大力挖掘并宣传服务西部、服务基层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大学生应征入伍等方针政策,设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奖学金,给予志愿服务西部的毕业生每人6000元奖励;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举办专场校园招聘会;首次在各院、系、所推行“就业导师”措施,把为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帮助搜集就业信息规定为这类导师的主要职责;充分发动校友资源,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拓就业市场,积极开辟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设立“就业心理咨询日”,针对学生就业压力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启动“未就业大学生见习岗位”,为毕业前未就业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设立助教、助研、助管岗位……不一而足,无微不至。
  此外,各院系每月至少举办一场“成功校友就业与创业论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每周至少举办一场 “就业与创业大讲堂”或职业辅导活动,创业教育活动更是方兴未艾。数措并举,几乎辐射全体学生,效果有目共睹。
  诸如此类“意义特别”的日子
2009年6月25日,很多人过得忙忙碌碌再平常不过,可是对商学院2009届毕业生吴涛来说,这个日子意义非常。“在相关规定的最后一天,我将自己的三方协议交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经过院系老师的推荐,他以自己的出色表现最终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那一天,因此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再抹不去。”
  诸如此类“意义特别”的日子,镌刻在很多人各自的记忆里,同样的行动和努力,或许一生只有一次,或许年复一年总免不了重复。
  令化学学院王玲老师记忆犹新的是:“李正名院士每次开会回来,都会带来很多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信息甚至线索,不止他一个人,许多老师都把学生们的‘大事’装在心里,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致化学学院导师的一封信》里面写明该院历届研究生就业情况、2009年的就业形势和一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呼吁,由100多位导师向更大范围传递。
  经济学院团委书记季芳想起在阶梯教室里为学生们开展的那次团体辅导,仍有感慨和感动:“找工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多数都不会一帆风顺,免不了受挫折、经历选择、面对考验,他们需要有人倾听和分担那股子情绪。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出来,却解了身旁几十个同学的心结。”
  文学院毕业生刁媛记得,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一结束,自己就在班导师的“就业博客”上看到了几十条用心搜集的时新招聘信息。她还记得老师曾说,希望可以为大家增添一份度过就业“寒冬”的从容。
  刚刚开始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王友江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令自己印象深刻:“看着许多相识4年的同窗好友拿着 ‘绿色入场证’走进来,我觉得自己每天上百通拨出接进的联系电话值得!”
  当喜人的数字在辛苦过后呈现眼前,振奋和欣慰在大家心中是默契,是共鸣。
  据统计,截至2009年8月,我校2009届毕业生中27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全校师生的重点帮扶下,除一人因病继续治疗外,全部落实就业去向。同时,学校总体就业率96.17%,本科生达到96.55%,比去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研究生达到95.79%,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以来,学校举办了专场招聘会266场,各院系举办专场招聘会500余场,共提供就业岗位信息8100多个,专场招聘会场次比去年增加近10%,提供岗位数比去年增加26%;就业指导中心举办中小型现场招聘会13场,近700家单位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场次比去年增加了45%,岗位比去年增加200%;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发布招聘单位2600余家,提供岗位信息25600多个,单位数比去年增加了10%,提供岗位比去年增加6.7%。同时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 “2009年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第四届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人才网络招聘会”等十余次网上招聘会,比去年也略有增加。此外,针对2009届毕业生举办的就业指导讲座多达180场,比去年同期增加20%,内容涉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家和地方就业政策、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自主创业、基层就业、公务员考试等与学生就业相关的各个方面……教师节、国庆、中秋节、校庆,温馨的问候和由衷的祝福,似乎比常日更为密集地在师生之间传递往来,真真应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冯小品,收到了学生的e-mail,反反复复读了许多遍。
  “冯老师,您好!我是赵波。我已经在杭州张少恩师兄的公司工作了,一周以来感觉很好。在此谢谢您和学院的关怀,让我有了一个可以继续从事生物研究工作的机会。公司名为‘南开日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取用南开校名和校训。(大家在)公司内外言谈之中都以‘南开(人)’自称,感觉非常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