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徐渭与三江闸看潮

作者:●马元泉    
2017-06-20     浏览(305)     (0)

  徐渭与汤绍恩是同时代人,但小于汤许多岁。汤绍恩,四川安岳人,字汝成。嘉靖五(1526)年进士。嘉靖十四(1535)年,由户部郎中出知德州府,后莅任绍兴知府。当时徐渭还是一个15岁的少年。汤绍恩就任不久,为了解除山阴、会稽、萧山三县沿海地区海水倒灌之患,在绍兴北部钱塘江、钱清江和曹娥江三江汇合处的彩虹山选定闸基,采凿大量山石,于嘉靖十六年,建成大型水利工程三江闸。徐渭对汤绍恩与三江闸是很了解的。汤绍恩刚任绍兴知府时,徐渭曾作《水利考》上呈汤知府,提出浚深河、多建闸、固海塘三策,但未被汤知府所采纳,因此,徐渭写三江与三江闸的文字甚少。
  在《徐渭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亲临三江闸看潮的文字只有二首诗,即《与客观潦于三江水门二首》。这二首诗写于万历十年(1582),那时他62岁,同去看潮的朋友是沈箕仲、傅文石、马策之、罗查坞。诗一为:“乱流如雪拥高冠,猛潦初晴约客从,枚叔观涛八月后,使君失 万雷中。瞿塘象马迷春雪,瓠子鱼龙上夜风,浩渺总无如此处,连天荡日海洋东。”“枚叔”指文学家枚乘,他的名篇《七发》有一段写观潮,写得很有气势、很壮观。“使君”指刘备,他在“曹操把酒论英雄”中,有闻雷声失筷子之事。“瓠子”指瓠子口,黄河决堤处。此诗用了多种典故和修辞手法描写三江潮水“连天荡日”的壮观与气势。诗二为:“当年驱石障洪流,此日翻为丽景游,老守端居浑如昨,巨鳌持浪不胜愁。隔河鹊起桥惊堕,对岸潮来雪倒流,寄与祠灵莫归去,时时邻国听黄牛。”作者自注道:“老守,蜀汤公也。水门,其所创者,祠在焉。”“黄牛”指黄河边上的铜牛,浇铸安放者希望能起到镇住河水泛滥的作用。诗歌前四句,描写三江闸建成后的丽景、作用和汤公祠,“老守端居浑如昨”,说明徐渭曾见过昔日的汤绍恩;后四句描写潮水的壮观和希望祠灵镇住海水肆虐的愿望。
  徐渭对这次三江闸观潮十分难忘。第二年年好友沈箕仲北上,徐渭特作《送箕仲北上,追叙三江观水之事》相赠:“毫颖每秋鸣,今年始占名。方 临海鼓,转拔渡江旌。闯马抛入,宫莺踏杏听。殿前如作赋,犹是泻涛声。” 观潮当年,沈箕仲即中举,第二年又去京城考进士,又得中。诗歌对他去京城赴考表示祝贺,并希望他此时也勿忘三江观潮。
  万历十四(1586),徐渭66岁。农历八月十八日,俗称潮神生日,徐渭之子徐枳去三江观潮,夜归,徐渭作诗四首记述之,现录一首,以见一斑。《八月十八日阿枳三江观潮,夜归示四首》其二:“闻道黄熊伯子宫,银山银海走银虹,千花竞蹙鱼龙后,万里长来日月东。河伯正骄秋水舌,非神亦弄广陵风,莲姬自爱潮多信,看弄潮儿欲嫁侬。”“广陵”,指“广陵散”,古琴曲名,三国·魏·嵇康善弹此曲,秘不授人,后遭谗被害,临刑索琴弹之,曰:“《广陵散》於今绝矣!”。“莲姬”,即采莲姑娘。作者自注:
  “二首首句指三江之禹庙”。全诗巧用夸张、比喻和典故,描写了三江禹庙附近“银山银海”“千花竞蹙”的壮观并侧写弄侧儿本领的非凡。
  三江闸之侧,建有汤太守祠,镌有一副徐渭撰的对联——
     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
     炼石补星辰,两月新功当万历,于汤有光。
  缵禹之绪:继承大禹未竟的事业。缵:继承;绪,前人没有完成的功业。炼石补星辰:指修理三江闸。万历十二(1584)年,绍兴知府萧良干组织民工修理三江闸。三江闸有二十八孔,用二十八星宿编号,又称应宿闸。“汤”,指汤绍恩。本联撰于明万历年间修理三江闸告成之日。作者着眼于对古越治水功臣的颂扬。上联把汤绍恩“凿山振河海”,建造三江闸视为“缵禹之绪”;对句写“万历新功”,又以“于汤有功”结尾。这表明。凡历史上做过好事的人,人们总是铭记于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