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三所小学办得好 各有千秋显特色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潍县教育(六)

2017-06-23     浏览(385)     (0)

  王学坚
民国时期的潍县教育,尽管政局多变,战事频繁,但依然有较大的发展。当时的小学比较广泛普及,多类小学有60多处,城乡各地布局也较为合理。尤其一些开明绅商热心教育事业,出资办了不少私立学校。学校管理比较严格,校长教师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水平和质量也较高。其中一些小学办得很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好评。
  潍县县中附属小学学生高度自治潍县县中附属小学,是当时比较突出的一所小学。这所学校办学理念很是先进,视野比较开阔。它探讨和吸取了南京燕子矶小学和晓庄小学的办学经验,对小学教育和各项工作都有所改革和创新。
  学校遵照以学生为根本的原则,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试行“自学辅导”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式的教学,不是光教师一个劲的灌输,而是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自学和思考,这对开发学生个人的智力有很大帮助。
  学校还根据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与社会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做事和动手能力,试行学生自治,在校组成自治市———三民市,下设社会局、卫生局、教育局等。还把各个班分成区,由各班选出区长(即班长),而市长、局长则从高年级同学中选出。社会局负责学生纪律检查。还设了一个“消费部”,由一名同学课余时间采购、出售笔墨纸张等学习用品,同学们感到既方便又省钱,每学期结算一次。卫生局负责各区(班)清洁卫生的评比检查,组织大扫除:还备有小药箱。教育局辖阅览室、游艺室、俱乐部,还办了《东风半月刊》刊物。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均选用适合这项工作的高年级同学担任。各项活动都有指导老师。
  学校注意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发展,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生活多样化。阅览室于课余时间开放,其中有学校购置的图书,也有向学生借的。游艺室里设象棋、围棋、军棋,还有乒乓球台,师生课余时间都可来打球和比赛。俱乐部在课外活动时组织学习乐器和唱歌。如丁伯梁老师教吹箫、吹笛,还教昆曲。王彝民老师教胡琴和京剧。胡质夫老师教风琴和教一些新歌曲。学校办的《东风半月刊》办的很活跃,登载教师和学生等的散文、诗歌、小议论等。另外,学校每年春季还组织学生郊游,如到西关看桃花,游草庙子花园。还常组织各类球赛。
  学校的教学质量较高,教师讲课清楚、深透。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除课本知识外,还讲些补充教材。如王彝民老师教的国文课,他讲解生动,引人入胜。除课本外,他还讲解一些短篇文言文《为学》、《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观巴黎油画记》、《桃花源记》等,以及白话文冰心的《繁星》、鲁迅的《风筝》、朱自清的《背影》等。使同学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对于学生的作文,每次都安排一节讲评课。王老师先讲解这次作文总的情况,再把学生一一叫到讲台桌旁,当面指出优缺点。每次作文都有总批,都记分数。写的好的作文都收集起来,订成册,张挂在墙上,让同学随时翻阅。学校的一些老师还让学生每天用毛笔写日记,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练习了毛笔字。
  我市九十多岁的文史作家谭先民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在县中附小上过学,每当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总是津津有味,兴致盎然。
  郭氏私立小学师资和设备力量雄厚民国时期潍县小学教育有个特点,私立小学比较多。一些潍县的有名的绅商热心教育,大办学校。他们不仅出钱出资,还亲任校长教员。他们办的学校一般质量都比较高。郭氏家族、丁氏家族以及张氏家族都办了一些学校,其中郭氏家族办教育尤为突出。下面概括的介绍一些该校的情况。
  郭氏私立小学在1910年创办,初名“郭氏小学堂”,校址在潍县城西门里大街。1933年改名为潍县私立郭氏励新小学,校址迁至郭宅街。当时学校有两处校舍,都是郭氏家的祖宅和祠堂。一校(校本部)在棋盘街北头路西,原为郭氏祠堂,内中有三个院落。二校在郭宅街东段的另一郭氏祠堂,那是一组很大气的典型四合院。学校的教室的都是厅房和厢房。
  郭氏励新小学的师资力量比较强,教学质量比较高。那时老师教学,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学态度很认真,如国语课教师张新致,课讲的内容丰富,妙趣横生,学生很爱听。除上课外,还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国内外文学名著。教地理课的老师,每讲完一个行省,必要学生每人动手绘制出彩色地图,最后绘制全国地图。上自然课,课本上要求的简单实验,学生们也能亲手操作。那时虽没有家庭作业之说,但课堂上简明扼要的重点突出的讲课,足以使学生巩固当堂学得的知识,当时学校的张新致,于竹轩、刘子余、成范吾、郭景仁、于德茅、吕士一等老师讲课都很好。
  励新小学的教学设备比较齐全,在由郭氏家一厅房改成的仪器标本室里,有很多史、地、生物、生理挂图,老鹰、猫头鹰等实物样本。有装在密封玻璃罐里的蛇、青蛙、胚胎等浸泡标本。还有一般能满足小学自然课本涉足的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纸、支架等)。一般体育器材、排球、篮球、球网等也在这里。
  学校的管理严格负责。三十年代时校长是陈季高,教务主任是郭郑千。学校制定了不少管理制度,校长、教导主任每周都要集合学生讲话,总结工作,提出要求。每个班都配有班主任老师。他们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很关心,还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对一些贫困学生家庭还做家访。学生对自己的班主任老师都很尊敬热爱,有的老师生病或去世,同学们往往都急得难受和哭泣不止。
  学校每学期三次月考,一次期考。学生成绩80分以上为甲等,70分以上是乙等,60分以上是丙等(及格),60分以下是丁等(不及格)。当时其他学校满分是90分或100分,郭氏学校是85分。当时每年各校间都有一次“观摩会考”,公私学校都参加,地点则固定在东关的油房沟小学。丁氏继志、丁氏群化、郭氏励新三所私立学校都是名列前茅。
  荷花湾小学重视基础和技能训练除以上潍县县中附小和郭氏励新小学外,潍县的荷花湾小学也不错,各方面也有些特色。这里简单介绍该校的有关情况。
  荷花湾小学成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先是城里东北镇镇立初小,后该完小。校舍是以梁家巷(今曹家巷)北首路西观音堂的部分殿宇僧舍改建而成。北面隔马道是北城墙,西面是二曾湾及安乐街的住户,南面紧靠观音堂。东西是学校的体育场,再往东即是荷花湾。学校从南到北有三个院落。各院落都种有树,环境绿化的不错。
  当时校长是丁子竣,教务主任是丁励生,训育主任是陈叔通。校训是“锐志恒心”,用大字楷书写在正冲校门的西墙上。还有一首校训歌,学生入学就要学会,每周校会时都在校长室门前的旗杆上升旗,然后就唱校训歌。学校实行春季始业,上午两节课,下午两节课,后加一节自习,高年级再加一节体育活动。放学排队,值日生留下扫地刷痰盂并填写教室日志,内容有天气、华氏温度、师生缺课、奖惩及大活动等。课程设置有国语、算数、修身、习字、劳作、图画。一、二年级有唱游,三年级以上是音乐和体育,五、六年级无修身增加历史、地理、自然。三年级国语加学注音字母,算术加学珠算,四年级开始学水彩国画。一至四年级劳作是剪五色纸拼图,先平面后立体,也用皮光纸刻成细条编图案,俗称“编凉席”,也学织毛线,五、六年级学刻瓦和竹板。音乐学歌曲,多是流行的电影歌曲。如《渔光曲》、《十字街头》,还有各校都唱的《山东省教育主旨歌》(山东为孔孟桑梓之邦),岳飞的《满江红》词(怒发冲冠),六年级还学昆曲《醉打山门》等。这些副课没有统一教材和统一要求,各校自行决定。二年级开始写毛笔中仿,三年级写小仿,四年级写大仿,都是自己到书铺选买印好的仿套在上面摹写(描红)。仿格上的字多是潍县著名写家如郭恩言、郭雨若等人专为学生习字写的楷书,多半是五言诗句。五六年级则临摹字帖。那时很重视写毛笔字,写仿都用毛笔。从三年级开始,作文也要用毛笔写。
  每年暑假,五六年级要上四周国语、算术的补习课,一至六上下午各两节,多数是请外校的人来辅导。算术是《五百难题解》上的四则题,国语是学古文,如《爱莲说》、《羽惯说》、《陋室铭》等短文和古典诗词,有李、杜的诗和苏、辛、李煜的词,都要抄写背诵。学生们自愿参加,不收费。这些都不是教材上的内容,又是新老师讲,同学们学得都很有兴趣。
  总起来说,该校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注意培养学生多才多能,而且依学生年龄大小、年级高低,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学校尤其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
  从潍县县中附小、私立郭氏励新小学、荷花湾小学三所学校的情况,可看出当时潍县小学教育的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