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2月14日,时任广东省副省长蓝佛安莅校调研
当前,引导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这是高等教育为适应和服务经济新常态,助力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和国家一系列重大经济战略的实施的迫切需要。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成为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纲领性文件,高等教育一场悄然而深刻的变革正在拉开。
我校作为一所省属地方师范院校,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广东省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中拿到属于自己的“入场券”,列为全省向应用型转型的14所试点高校之一。
转型势在必行!作为向应用型转型试点的第一个年头,学校结合办学实际,经过多方的论证讨论,制订了《岭南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转型发展在悄然而深刻地进行着。在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即将胜利召开之际,“创强提质、转型升级”的号角也正式拉响。
1 因势而谋:风起于青萍之末
近年来,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话题。早在2014年初,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中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中,将有1600-1700多所学校,将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其中调整的重点,则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但随后,教育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又公开表示,本科院校转型的范围可以是历史悠久的,也可以是新建学校。
究竟,哪些高校才是向应用型“转型”的主体?这个问题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发诸多争议。许多高校把转型解读成为“降格”,惧怕转成职业学院,也导致了许多高校不愿意向应用型转型,甚至有的高校出现“转型恐惧症”现象。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将“转型改革”的主体定调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这意味着,由来已久的本科院校转型范围之争正式落定,转型发展也在全国地方院校中正式全面铺开。
2016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在全省遴选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试点转变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试点期为4年。
“这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地方高校提出的时代课题,岭南师院绝不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接到文件后,学校党委罗海鸥书记、刘明贵校长高度重视,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站在学校“十三五”发展全局和创新强校的高度,充分认识和把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申报的重要意义和机遇,要求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学校转型发展方案,力争成为首批转型试点高校。
“指导意见强调,要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黄崴副校长作为分管领导,在认真学习理解转型发展政策的基础上,便是马不停蹄,牵头组织规法处、教务处、科研处和相关二级学院,加班加点撰写编制转型发展方案,方案经过广泛征求意见、讨论和修改后,通过学校党委一致同意之后上报省厅进行竞选。
2016年10月25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名单,我校顺利成为全省14所首批转型试点高校之一。这是广东省教育厅在高校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结合各校2016年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结果和申报试点高校的转型发展方案,最终在27所申报高校中遴选出14所普通本科高校作为首批转型试点高校。
列为全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这是我校谋划“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也使学校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都为之振奋。
2 应势而动:创强提质 转型升级
我校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省属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如何转?这是摆在每一位岭师人面前既要深刻思考又要慎重决策的重大问题!是坚守还是舍弃师范教育?也成为广大师生讨论的热议话题。
有的师生认为,师范教育作为学校的立根之本,要坚守师范教育的特色不动摇,转型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强化未来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而有的师生认为,师范教育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鸡肋”,在国内多家师范大学都已实现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前提下,学校必须加大非师范专业建设的比例和力度,实现全面的转型。
面对广大师生的争论,学校党委审时度势,激浊扬清,在总结学校“十二五”发展成果、谋划“十三五”良好开局的2016年“双代会”上,明确提出了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刘明贵校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学校的转型发展要做强存量,做优增量!要坚守师范传统,继续保持和强化教师教育相关学科专业优势,继续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师资;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趋势为导向,实行差异化发展,增设符合地方经济社会需求趋势的新学科、新专业,特别是工科类、商科类专业。
坐标已经确立,方向已经明确。为了高起点探寻向应用型转型的路径方法,学校先后通过高端论坛、专家论证等多种形式为学校创强提质、转型升级“把脉开方”。
2016年7月4日,学校与台湾师范教育学会联合举办“2016年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来自海峡两岸的15所大学近50位校长和专家学者齐聚我校,围绕师范院校如何转型发展进行了积极研讨。《中国教育报》派出记者对会议进行了专题的采访,并以专版的形式发表了《师范院校怎么“突围”》《台湾师范院校如何应对发展危机》《教师教育是师范院校的根》三篇文章,为我校谋划向应用型转型打开了思路。
“教师教育是师范院校的‘传家宝’,不能完全舍弃。”学校党委书记罗海鸥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一所师范院校完全将教师教育舍弃,盲目跟风去办理工科大学或综合性大学,无疑是舍本逐末,很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他强调,师范院校更要固本培元,将教师教育进一步做优做强做特。
2016年11月11日,知名教育专家袁振国教授应邀莅校为我校转型发展“献谋”。11月28日,由著名教育专家、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汇聚校内外20多位专家的专家论证组对我校的转型发展实施方案进行了专题论证。专家教授在听取了学校汇报、查阅支撑材料、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一致认同我校坚守师范办学定位,抓住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服务转型这个核心,完成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提质升级的转型方向。
2016年12月14日,时任广东省副省长蓝佛安莅校视察,对我校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蓝佛安认为,岭南师范学院是粤西教师的“黄埔军校”,在粤西教育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我校要用创新的精神做好新形势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特别是要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家的论证、领导的肯定,更加坚定了我校谋划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要坚守师范教育特色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
3 顺势而为: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7年1月18日,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汇聚众多专和全校师生家智慧的《岭南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出炉!这是我校转型发展的行动指南。
与此同时,转型发展战略也纳入了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规划指出,要把转型发展作为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的重要途径。刘明贵校长在2017年“双代会”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以推进实施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转型发展实施方案、省市共建规划方案为抓手,统筹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加快推进学校创强提质、转型升级。”
罗海鸥书记强调,一定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关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以省市共建为契机,以“创新强校工程”为统揽,坚持师范办学定位,促进师范教育提质升级,做优、做强、做特教师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产教融合、校政行企合作,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服务精神。
一场关系到学校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已经到来,在拥有一百多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厚重基因上,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学校的转型发展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紧密对接地方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需求,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正在引进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争取协同建成电脑游戏与设计等一批新专业,合作建成“国际工程学院”等特色理工科二级学院,逐步提升“特殊教育学院”、“东软睿道软件学院”、“亚洲潜水学院”、“旅游与餐饮学院”等特色应用型二级学院办学水平,一批应用型的专业学科正在形成。
四年的试点建设之后,学校的办学观念、办学思路、办学模式、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将实现全面转型。学校的教师教育特色优势更加突出,成为广东优质教师教育、教育科研和教育信息化的重镇;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跃上新阶,成为粤西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的中心;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进展明显,成为推动办学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应用研究服务紧贴需求前沿,成为助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引擎;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高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转型发展的目标清晰可见,改革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正值学习贯彻落实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和我校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之际,筚路蓝缕的岭师人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守道重醇儒,经师人师,文运宏开钦北斗;立名遵先哲,言教身教,士风不变式南邦”的先贤理想,正信心满满,努力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区域教育及产业发展高度融合、服务能力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转型跨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