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栀子花开到盛夏

作者:专栏主持 丁兆平    
2017-06-16     浏览(92)     (0)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字仲初,约767-约830年)的诗作《雨过山村》,描绘了烟雨朦胧中的江南乡村景色:
  江南的乡村,沐浴在微雨中。从一两户人家的庭院中,传来了鸡鸣。小溪从村边流过,溪边长满了翠竹。小溪上的木板桥,久而歪斜。板桥连接着乡村小路,横越小溪伸入田间。村里的姑娘和小媳妇们,穿红戴绿,你呼我唤,结伴去河中浸洗蚕子。农家庭院中的栀子花,已在兀自开放,却因大家都在农忙,竟无人欣赏……在暮春夏初的时候,栀子就开始了她的花期。次第开放的栀子花,可以持续整个夏季,一直开到早秋时节。这么长的时节,你若能时时刻刻地关注它,从可能性上来解释,那该是多么一个“闲”字了得。
  盛情必待有感时。毕业与栀子花开有密切联系,虽然栀子的单朵花开放只有四五天时间,但整株栀子的花期就长了。从栀子花开放的季节来说,它盛开的时节在每年的六七月。这时节,正是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刻,中考的要升高中,高考的要升大学,大学的要读研或就业走向社会。夏日盛开的栀子花,也助长了青春学子们那一圈最明显而深刻的成长年轮。
  “栀子花开,如此可爱。挥挥手告别,欢乐与无奈……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像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是淡淡的青春、纯洁的爱……”
  《栀子花开》这首爱情歌曲,就该是年轻人的最爱。想来喜爱这首歌的人们,一定是让她那雅韵意味震撼了心灵。栀子花香就像夏天的体味,是那一段催生成熟与蜕变,唤醒热情又相伴别离的苦夏。一年中的毕业季,在栀子花烂漫盛开的季节,同学们面临着蜕变与分别,多多少少会有些许感伤,这却又是走向成熟的必需一刻,在感伤中又不失浪漫,用栀子花来陪伴最为恰当!
  还有一点,栀子花的颜色,是那种不带一点杂色的白,纯洁得很。校园中的学子们,那些勃发的纯情,那些朦胧的爱恋,用白色来形容是再好不过的。花一样的年华,花一样的故事,毕业季捧出美丽的栀子花来表达,是多么浪漫而又达意!
  栀子花在度过她的盛花期后就进入了果熟期:10月果熟。所以由栀子花开,更应当想到花开之后,也为迎来最终的结果与成熟。人们既欣赏栀子花开,更期望收获她成熟的果实,因为她的果实有许多实实在在的用途!“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让学子们的心情放飞吧:由校园毕业,层楼更上,最终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有用的才能。
  古代诗人为无人欣赏栀子花开而动情,诗人又该怎样描述栀子花的香气呢?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号幽栖居士,约1135-约1180年)形容栀子花的向阴之性,说它“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在盛夏时能够消解酷热的花香,也许正是这样的向阴之性,决定了栀子药性的苦寒。中医药人,取类比象识药性,更离不开浓浓的生活体验。
  栀子花更发展成为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花卉,现代人发展了栽培品种,有取来专供切花的。街边的花店里,到了季节会有扎成小把的鲜切栀子花枝售卖。栀子香气持久,插一小瓶放在房间里,便有一室的清香。有时大夏天里,闻到房间里有栀子的香味,令人心情平静下来,甚至忘记了还需要什么其他的降温方法。
  中医药人不能忘记的,则是“治热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