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绿色海洋食品的追梦人

作者:冯文波    
2017-06-01     浏览(80)     (0)

  伴随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入发掘,水产品的粮食保障作用日益凸显,人类开始从向土地要粮食变为向海洋要食品。在这一人类“觅食”于海的浪潮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毛相朝教授始终潜心于绿色海洋食品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用独特的生化工程技术守护着大海的馈赠和人类舌尖上的安全。
  在参加“中韩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到韩国科学技术院做访问学者的2016年,毛相朝及其团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和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今年他又入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新增岗位科学家。当记者向其表示祝贺时,他说,这是团队成员共同奋斗取得的成绩,也得益于学校和学院搭建的平台。
  2010年,因更加向往大学的科研环境和人文氛围,29岁的毛相朝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七年时间里,他用自己的勤奋和执着诠释了“给我一个舞台,还你一份精彩”的真谛。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80后”青年学者,在学校和学院的倾力支持下,毛相朝的科研工作顺利推进。特别是在与学院多位学术带头人的交流过程中,他不仅消除了跨学科的迷茫,而且坚定了采用生化工程技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伴随着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海洋、水产学科的知识挖掘当中,以及与学院同事们的多次交流探讨,使毛相朝渐渐找到了能够与学院主流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向。他也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应用导向的水产品加工学科,应更贴近生产一线,深入企业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探索自己的生化工程技术在海洋水产品加工领域的用武之地。
  七年时间里,毛相朝凭着一股韧劲,持之以恒地投入到生物工程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这一交叉学科的探索之中。不仅成功建立了以微生物和酶为工具,以海洋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催化、生物转化和发酵工程等生化工程技术开发高端海洋食品的海洋生化工程方向,而且使其发展成为了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支撑力量。
  长期以来,在海洋水产品加工方面,我国主要依赖物理和化学方法,采用此类方法加工的水产品,不仅营养成分利用率低、高值化产品少,而且还存在着二次污染严重的弊端。针对上述问题,毛相朝及其团队开辟了应用绿色生化工程技术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多成分全面综合利用的新领域,建立了海洋水产资源高效利用工具微生物和酶制剂的快速发掘和理性创制技术,构建了海洋水产食品绿色加工的生化反应体系,形成了以“微生物发酵转化甲壳类海洋水产品提取功能活性物质的关键技术”“特定聚合度海洋生物寡糖的酶法定向制备”为代表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特别是在虾蟹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方面,采用这些关键技术,不仅避免了传统加工过程中以单一成分的初级加工利用为主、不能有效降低二次污染等弊端,而且实现了虾蟹副产物中甲壳素、虾青素、蛋白粉等营养物质的绿色“全利用”,开发了高纯度游离虾青素、高品质甲壳素和高游离氨基酸海鲜调味品等具有特殊营养和保健功效的高值化海洋生物制品。此举,不仅极大推动了我国虾蟹加工产业向多领域、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且为我国海洋水产资源高效利用以及后续新产品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此外,他还将海洋生化工程技术与青岛本地的特色食品加工过程紧密结合,主持研发了海参功能黄酒、全营养牡蛎黄酒等产品,突破了海洋水产资源的营养物质转化、脱腥脱苦以及在酒精饮料中的高效溶解关键技术。凭借着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这些产品已成为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接地气产品”,在帮助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海大在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方面声誉远播。
  七年来,在致力于海洋食品绿色加工技术创新的征途中,毛相朝已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近20项科研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等10余项科技成果奖励和荣誉称号,在推动海洋生化工程技术应用于海洋生物资源高效转化利用领域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
  青春年少爱追梦,奋力拼搏往前飞。从初入海大因找不到与海洋学科的结合点而心生迷茫与困惑,到如今利用海洋生化工程技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游刃有余,毛相朝始终不忘科研工作者的初心。着眼未来,他的理想是通过海洋生化工程技术的推广,实现我国海洋水产品加工产业向绿色高效的生物加工与清洁生产新领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