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高朋满座,蓬荜生辉。我们齐聚一堂,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并进行建校30周年总结,一是缅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二是总结30年来的办学经验教训,推动学校转型发展,踏上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征程。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一直关心支持学校发展并莅临学校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致以最热烈的欢迎!
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在香山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上,1894年,他第一个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他的一生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开创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为了纪念一代伟人孙中山,1925年,民国时期的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
30年前,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以旅日华侨吴桂显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华侨大力捐资办学,与政府一道努力拼搏。1986年10月,由中山市和中山大学联合创办的 “中山大学孙文学院”宣告诞生,实现了中山人自己办大学的梦想!
中山大学给予了学校9年的大力扶持,学校专科教育初具规模。1995年,学校独立建制,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学校进一步夯实和提升了专科教育的基础和水平。
中山大学孙文学院及中山学院,为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紧缺人才,他们如今已成长为中山各行业的骨干。学校16年来专注于专科教育的探索,并从办学理念、硬件条件、师资队伍等方方面面,为我市高等教育向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高品质方向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为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2002年,学校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以独立学院模式运行,举办方为中山市人民政府,合作方为国家985、211重点建设的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学校进一步明确了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成立了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为双理事长的理事会。2013年,理事会审议通过了学校章程,已由广东省教育厅核准备案。
进入本科教育阶段,学校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明确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职能,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的三大核心战略,把服务地方视为己任,将学校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上来。
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打造特色专业。目前拥有两个广东省特色专业、五门省级精品课程、一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三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三年,学校在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均位居同类高校前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学科竞赛、考研等方面捷报频传。3万余名本科毕业生投身于地方各行业。2012年学校与总校电子科技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一批研究生顺利毕业,一批教师成长为总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15年3月,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正式落户学校,首批学生已在中山开展研究工作。
学校着力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适应应用型教育和科研工作的人才队伍,现有高级职称人数近200人,博士100余人,同时聘请了一批国内外学者、教授在学校任教。近年来,学校每年均有两位数的自有教师晋升高级职称,2016年,学校率先在全省23所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中取得了副教授评审权,中山市可以自己评审本科院校的高级职称了。
学校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引进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山学院建立了分室;以学校为主成立了中山市经济研究院。学校每年与中山市内企业合作开发的技术项目数十项,近五年来,在学校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省市社科类立项一大批,每年科研到帐总经费逾千万;一批专家教授成为中山市各方面的智库专家,直接服务于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
2015年,学校为融入地方创新驱动发展,主动作为,经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提议,学校理事会决定,将工科研究团队进行整合,筹建“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中山市自己的研究平台,解决中山市自己企业的技术问题,培养中山市自己的研发队伍,致力于打造产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中山市石岐区为产研院提供了工作场地,产研院已经开始运行。
三十年薪火相传,三十年努力拼搏,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从1986年的几十人到现在1.8万人,从单一地方招生拓展到全国26个省市招生;办学层次实现了从专科向本科的提升,由最初的3个专科专业发展为现在39个本科专业;校园面积扩大了一倍多,固定资产增长了10多倍。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广东省创新创业示范校”、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在2013-2016年“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学校连续四年在中国近300多所独立学院中位居综合实力排名第4位,办学质量和成效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学校历年培养的毕业生中,半数左右留在中山就业或创业,一大批优秀学生已经成为中山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十年来,虽然办学资源极其有限,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一代又一代学院人的艰苦创业,学校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至强,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此,我代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向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各位领导、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虽然学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离中山市委、市政府和中山市人民的期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离兄弟院校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离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期盼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谋划发展。
当今,国家经济建设已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已提升为国家战略,其中两个重点要素就是“人才”与“科学技术”。这就从国家需求的高度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结合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定位,而立之年,正好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面对新的历史要求,我们该认真思考应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了。目前,作为中山唯一一所市属本科院校,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地方创新驱动战略既是中山人民的期望,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学校面临挑战的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重大的发展机遇已出现在眼前,一是广东省把学校遴选为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二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教育厅和中山市已将我校列为“省市共建”本科院校。
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是要求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学生,二是要求产出应用型成果,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总揽全局,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人才培养既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又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学校将继续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基础扎实、贴近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同时,学校要以省重点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结合中山及广东的产业定位,大力推进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重点推进“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学校将依托中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将企业传统的项目委托开发方式转变为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的方式,探索校政企合作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以中山市经济研究院为基础,在合适的时候,把学校人文社科类的研究平台整合为“中山市经济社会研究院”,努力将其打造成中山市最大最强的民间智库。
培养高水平学生、产出高水平成果,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将加大人才内培和外引的力度,深化机制改革,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考虑用超常规措施引进高水平学术技术骨干和带头人。
任务明确了,队伍汇聚了,学校还需要有足够的学习工作环境供师生干事业。学校希望建设“大学科技园”,为“产业技术研究院”、“经济社会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提供物理空间。
对于“高水平学术技术带头人不足”和“办学空间不够”这两大发展瓶颈,目前看来,有望取得突破,“省市共建”将为我校送来强劲的东风,帮助我校攻坚克难,推动我校再创辉煌,为中山市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各位领导、同志们,学校立足中山、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已经明确,任务已经清楚,发展思路也基本厘清。希望各位领导、社会各界人士一如既往关心学校,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学校的发展。全校师生员工们,号角已吹响,我们的前景一片光明,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再踏新征程!
最后,祝各位领导、同志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