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时局动荡下的老潍县中学教育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潍县教育(五)
王学坚
从辛亥革命到潍县解放前,政局多变,教育上时兴时废,这段时间,建立了一批中学。
公立中学潍县县立中学。是现潍坊一中的前身。1913年由当时劝学所主管人张树芬筹建,校址在城里大十字口西“潍阳书院”旧址。院内有厅堂楼房约30间,占地约1100平方。
潍县县立中学,原为旧制四年,春季招生,毕业后可直接报考大学预科。1923年8月,遵部“学校系统令”改为初级中学,校名改为潍县县立初级中学,学制为三年。1930年冬,学校开设师范班。1935年改为秋季招生。有初中4个班,师范1个班。县中自1913年建立到1937年共毕业21个班,学生约680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年底,日军占领潍城,学校解散。
潍县沦陷后最初一个时期,中学没有恢复。1939年开始在乡村筹建初中。经积极筹建,陆续建起了潍县中学的校本部和若干分校。校本部设在北乡杨孟西里疃,高镜秋任校长,张振河任教导主任,有6个初中班。在王姑庄、苍上、石沟河等地筹建县中分校10处,各分校班数不等,多者五、六个班就,少者三、四个班,教师三、四人,每人兼教数科。教室多为借用民房或寺庙,学生分散寄居群众家中。
1941年在潍北东南村(后迁张氏)设高中部。1939年县中在乡村复办的同时,在日伪占领的城区,日伪政府也在原县中校址办起了县中,招收学生3个班,徐培基任校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潍县县中随国民党政府由乡村迁往县城,与日伪办县中合并,称为省立潍县中学。1946年暑假省立潍中迁往坊子,城区恢复县中建制,张振河任校长,高滋生任教务主任,李春生为训育主任,后校长、主任又多次易人,直至解放。(后坊子省立濰县中学与城区县中合并,即以后的濰坊一中)教会办中学广文中学。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3年派狄乐播来潍县布道,于次年创办文华馆,招收男生十余人,教员一人,讲经传道,兼授新学,狄氏自任校长。1904年文华馆改为文华书院。1915年文华书院改名为文华中学。
1895年在乐道院内创设文美书院,招收女生,聘美人宝安美任校长,仿照男校设置课程,学生一个班20余人。1913年文美书院改名为文美女子中学,美人李思慧任校长。
1931年根据省教育厅指令,经校董事会决议将文华中学、文美中学、培基小学三校合并,校名为广文中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广文中学停办。抗战胜利后,1946年暑假,在基督教牧师黄乐德主持下,重新招生复学。
私立中学私立中正中学。1946年,潍县党、政、军、工商各界为庆祝国民党主席蒋介石(中正)六十大寿而创办中正中学,10月正式开学,张振河任校长,李春风任教务主任,有高中一个班,初中三个班,学生170人,学制为三、三制。1948年学校发展为高中三个班,初中五个班,学生444人。解放后改名为私立新华中学。
私立青年中学。1947年9月由曹子政创办。1947年曹子政创“求精”补习班,同年秋又与“崇实”补习班合并,建立潍县私立青年中学,曹子政任校长,王振纶任训育主任,校址在布政司街西首。当时有教职员工22人,学生7个班,共346人。学校有董事会。张天佐为名誉董事长,张哲为名誉董事,还有其他董事长、董事若干人。经费来源:董事捐赠、学田租税、学杂费收入。
私立东明中学。1925年寒亭地方人士筹款创办,以寒亭镇之高庙为校址,于宗华任校长。1947年停办。
私立育建中学。1948年3月由国民党三青团创办,校长王明义,创办开学不久,潍城解放,学校停办。
师范学校潍县的师范教育始于1904年,杨士杰为师范讲习所所长。以后师范学堂、师范讲习所办办停停,兴废无常。1939年日伪政府在潍县办起了潍县乡村师范学校,这是潍县较正规的师范学校。
具体情况是:1904年设立师范讲习所,1907年停办。1914年又设立小学教员讲习所,1915年停办。1923年又设立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学生6个班,120余人。1930年与潍县县立中学合并。1925年设立县女子师范讲习所,至1930年与县立师范讲习所同时并入潍县县中为县立中学师范班,后改为山东省潍县中学师范部。1939年日伪政府在城里南门里大街设立潍县简易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1945年12月,国民党省教育厅派韩连琪任潍县师范校长,省立潍县中学师范部并入。1947年,省厅委派赵梦梅任校长,九月改校名为山东省立潍县师范学校,直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