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数十载杏坛春晖 新征程再创辉煌
——医学院近五年工作回眸
本文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包括在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和成就。未来学院将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和复合型的医学人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朝着世界一流医学院的目标迈进。学院将坚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优良传统,弘扬学院精神和学校精神,引领神圣,追求卓越。近年来学院的教学工作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五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金风送爽的时节,学校举行了建校50周年庆典,盛大的场面还历历在目;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充分肯定的话语还犹言在耳;各级领导对学校未来发展提出希望时的情景还仿佛昨天。
弹指一挥间,五年过去了。
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建校 55年的历史中,这五年仅仅是其中灿烂画卷中的一页、激荡乐章中的一篇,但是就是这看似短暂的五年中有太多值得我们珍藏的回忆、有太多值得大家骄傲的突破,也留给人们太多值得期盼的希冀。
2003年,全体师生医护员工一起经历了那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灾难面前,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科研人员不计代价昼夜奋战;广大教师为保护学生的安全竭尽所能。我们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还品尝了胜利的喜悦,更凝炼了“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二医精神。
2004年,学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1项国家“973”重大研究项目和2项国家级科研大奖。
2005年,学校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7月18日,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合并,原来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以一流的理科为基础,以强大的工科、生命医学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干的总体发展思路,学院制订了问鼎世界一流医学院的进程表。那一年,经过全体师生医护员工十余年的努力,学院获得了精神文明创建的最高荣誉———全国文明单位。
2006年,学院聚焦内涵建设,将目标锁定在建设“两个一流”上;顺利通过了“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验收,取得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医学院校的先头部队,被列入了第一方阵”。以“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讨论内容的第八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学院创建一流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人才与团队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保障。那一年,学院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0项,达到了历史之最。
2007年,学院大力开展本科教教育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量;在教育部组织的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和申报中,我院原有的6个学科顺利通过评估,并有4个新的学科入选。
……
这五年,全体医护师生员工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改写数字、一起体验变化、也一起赢得荣誉。
展望未来,到2010年学院将在培养高素质和复合型的医学人才、造就以名师名医为主和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推进自主科技创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整体办学水平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到2020年左右,达到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的主要目标和基本要求;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世界一流医学院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医学院全体医护师生员工将继续坚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和“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学校精神,带着责任与梦想,引领神圣,追求卓越!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院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211工程”建设的核心。列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10个学科全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学科的建设效应也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通过“211工程”建设,学院的学科水平、学术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学院在医学领域的综合优势与特色更加凸现。
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三级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1个(其中“重中之重”学科2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3个,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16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3个,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中心3个,上海市级研究所21个,还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建成立上海健康科学中心。
自“十五”以来,医学院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892项,总经费51,550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25,164万元,占总经费的48.8%。国家项目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项,杰出青年基金5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863)33项。“十五”以来,医学院共获得市(部)级科技成果奖2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近几年我院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逐年大幅度上升,〈SCI〉单篇论文引证数居全国前列。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及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承担数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教学成果
在各级人员的努力下,近五年来,我院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以下作一简要回顾:
2002年,我院开始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培养高质量的临床医学人才,二届“4+4”硕博班的学生经过4年的培养,33名毕业生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全部在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就业。学院还在教学内容、学时安排、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改革,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目前在校培养的还有4届共74名学生。
2003年,通过了教育部第一批的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取得了教学质量“优秀”的评价结果。此项评估是由政府主导、高校教育教学专家参与的整体性、系统性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从2004年开始,学院就以探究未知问题为基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载体,构建了一种开放式、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探究为基础的学习”。2004年,我院在各临床医学院中设立了临床教学“实训中心”,由教务处统一协调分别开展工作。各临床医学院分别开发了模拟人病例、编写了实训教学大纲和讲义、形成了标准化病人库等,有效地协助课程教学和临床教学,成为临床教学和评估的重要手段。同时开展了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共有110名学生经历了客观结构化考试全过程,。OSCE考试形式融入了标准化病人、实训模型等更注重于考察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手段,使学生的沟通和信息获取、标准的操作程序、熟练的操作过程和职业化程度等基本临床技能元素得到良好评估。
2005年,我院获得教育部批准试办临床医学八年一贯制以后,为了把该专业办成“精品专业”,组织了多次八年制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讨论,通过了教学委员会审议,出台了八年制基础教育基本原则,目前正按培养目标和方案的总体要求实施新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院在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中开展了“整合式”教学改革试点,在“九大系统”整合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采用病例讨论的考试模式。学生进入临床课程阶段学习后,采用按系统或按疾病诊治的各学科整合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之相匹配的一套基础与临床整合的系列教材共10册已正式交稿,不久将正式出版。
2006年,围绕“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这个主题,在师生医护员工中广泛开展了第八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共组织各种层面和不同类型的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180余次,现场调研附属医院12家。做到了组织动员有广度、专题讨论有深度、师生共识有高度,形成了全院普遍关心教学工作的局面。
2007年,为了全面整合和发挥医学院各附属医院的教学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我院及附属医院在全国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学科领先优势,已组建成立了精神卫生学系、儿科学系和妇产科学系。同时为适应社会和各地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增设了营养学、市场营销、药学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调整了护理学和医学检验专业的学制,争取到了临床医学八年一贯制的试办权,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外省市学生的比例,入学本科新生的总体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我们还成功建立了一个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设备先进,配置合理,管理体制基本完善,实现了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
近年来,我院还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11门;4人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获得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21项,提升了我们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
国家重点学科(三级学科)10个
内科学(血液病) 内科学(消化系病)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 儿科学外科学(整形) 口腔临床医学内科学(心血管病) 外科学(骨外)遗传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个
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