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两岸携手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暨科学技术研讨会侧记
作者:王淑芳
秋阳爽朗,美景斑斓,八关山下飘落的梧桐叶快乐地舞动着,欢迎来自台湾的客人。由海大承办的2009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暨科学技术研讨会于10月23日召开,来自东华大学、高雄大学、成功大学、义守大学、台湾海洋科技大学、云林科技大学、昆山科技大学8所台湾院校的18名代表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连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大陆高校的代表共70余人同聚八关山下,共话两岸教育事业的发展大业。
成为一流的大学是共同的愿景在这次论坛中,来自台湾的大学和大陆高校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理工特色明显的大学。在两岸校长们所作的报告中,又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我们要向世界一流大学前进。
中国海洋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于志刚回顾了海大85年的历史,着重提到海大在上世纪90年代大陆高校做大做强合并办学的浪潮中坚持走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明确了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发展方向,在发展思路上是重特色求质量,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以特色带动综合,争取到202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以“发展特色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青岛大学以“走特色发展道路,办特色鲜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以“教学科研型高水平特色大学”为主题也作了具体发言。
台湾成功大学、义守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皆以“大学特色与竞争力”为题目谈特色性大学的发展思路。云林科技大学、高雄大学也强调了在走特色专业外,人文、艺术也要平衡推动综合型大学的发展。
台湾高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台湾人口出生率低,高校越来越多,可能几年后,我们大学校长需要向家长们请求:请您的孩子上我们学校吧。”义守大学校长傅胜利对台湾高校数量和学生数量算了一笔账。作为仅有20年历史的私立大学,义守大学在世界14000多所大学中排名371,在台湾167所高校中排名11,发展比较快,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成为一流,傅胜利提出了义守的“蓝海”策略:内部要竞争,外部竞争也不放松。内部要在教学资源上常更新,系所设置也要随着社会的需要作调整。外部上要进一步深化两岸合作,推动国际合作。
走过10年办学之路的高雄大学提出“差异化是竞争力的来源,创新化是竞争力的展现”。校长黄英忠以资源基础管理作为一个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强调发挥内部资源,形成别人难以模仿的特色,才具有永恒性竞争优势。高雄大学的设立就是为平衡台湾南北高等教育的不平衡而出现的,这一办学初衷使高大在办学上灵活性较大,只要办台南没有的专业,在台南就可算是独家。不过高大似乎并不满足执地域之牛耳,而强调不断创新,将师法国际名校,设置前沿性学科,开放办学,两岸、国际合作办学作为保持竞争力的主要方式。
成功大学是以工科立校,在2005年超越新竹清华大学在台湾排名第二,仅次于台湾大学的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副校长黄煌辉对一流大学的特点用“优秀的教学、优秀的学生、一流的人才”来归纳。他强调了一所大学应将教学放在首位,为弥补教学的不足或为提高教学水平而去作研究,大学还要服务社会,要重视对学生的辅导,用爱去培养学生。黄煌辉的归纳似乎也可以看作是成功大学迅速发展的奥秘所在。
台湾海洋大学是执台湾海航及海洋科技领域牛耳的一所具海洋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于1956年成立的初衷就是发展台湾的海洋事业。副校长林三贤在论坛中说,海大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级海洋科技大学。基于本身之特殊设校任务和办学特色规划发展方向,台湾海洋大学为培育优质海洋人才,制定了“教学卓越计划”,重视对新生的学习方向定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社群领袖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产学结合,进行能力导向型教学。林三贤特别提及海大创新育成中心和航海人员训练中心两个产学结合培育人才的基地。台湾海洋大学的思路应该可供作为大陆海洋科研领域龙头的中国海洋大学借鉴。
期盼两岸高校无碍地交流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分离使海峡两岸的教育事业的交流也颇多波折。近年来,大陆与台湾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但还远没有达到期望。
义守大学校长傅胜利在他的报告开场前就非常热切地说,我们是来寻求合作的,在座各位有没有愿意与台湾各大学合作的,我回去后就给牵线搭桥。义守大学在这两年内到大陆的交流学生也较多,仅2009年第一学期在大陆学生就有200人,“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很大的交流数量。”傅胜利说,这一代大陆和台湾学生在思想上没有什么差别,大陆学生基础功课功底好,我们也希望大陆学生到台湾学习。
尽快开展两岸学分互认,达到交流生平衡,进行更深入的产学研合作,两岸可以联合申请项目,开展高端课题的研究,以共同的身份在国际科学研究领域发言,这是论坛会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和与会人员的共识。他们期待两岸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以使教育领域得到无碍交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两岸教育界领袖和代表在民族振兴的共同目标下,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探寻着更广阔的道路。(王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