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很快会超过90岁,未来退休年龄将在70-75岁,所以人们会有50年的工作生涯。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改行”会成为未来人们职业生涯的常态。大学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所以我们必须思考当下教育在未来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从学生未来的需求开始思考,思考开什么课,可以帮助学生未来50年不断地自学、不断地适应新的行业,保持自己和社会发展不脱节。
35年前台湾提出通识教育,但是由于缺乏适当教师,开出的大部分课程不通又不识,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通识课程常常变成“营养学分”,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的大学教育!我们没办法预测20年后需要什么知识,因为那时候的知识如今还在研发中,唯一的办法只有给学生打基础,开“大口径”,不会轻易落伍的课,培养他们自学的技能及习惯,这就是博雅教育。“博”即广博的知识、视野和胸襟;“雅”即认真的态度、高雅的标准;“通”是跨越领域,跨越时空,给学生搭建宏观知识框架,提高综合思考分析的能力;“识”是认识、见识和胆识,提高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
为此,我们秉承“课程要一门一门地建设起来”、“人才要一个一个地培养出来”的理念,用了八年的时间,在两岸两个完全不同的大学,和20多位卓越的老师及600多位精彩的同学一起创建了两个书院,开设了《大学之道》、《日常物理》、《数学、天文与物理》、《大历史》、《大海洋》、《世界文明史》、《全球化》等十多门文理兼通的博雅课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目的主要是提供知识框架,训练终生自学能力;内容是大口径、宽领域;形式是开展小组讨论教学,通过讨论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除了把这些课开出来,把人才培养出来以外,更为艰难的是要把教材开发出来,将来可以推广共享,把他们变成一般的通识课,让更多的同学去选修。根据书院积累的经验,我们还会面向全校师生开设工作坊,进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小助教的培训,为整个海大的通识教育做贡献。
育才是百年大计,需要几代的努力,长期不懈的积累。“迎着晨风问一问:今天可以做甚么?面向夕阳想一想:今天做得怎么样?”愿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为我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