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四川农业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报》

向祖国献礼
——新中国成立 60年来川农大的骄傲和梦想

2009-10-25     浏览(609)     (1)




  一张模糊的老照片,无声地诉说着川农大走过的艰辛而又骄傲的岁月。
  “四川农学院成立大会”,是在雅安市电影院举行的。1956年,建国不久后就迁往相对偏僻的雅安地区雅安县独立建院的川农大,自己连举行成立仪式的场地都没有。近60年后,川农大能举行同样规模活动的场所数不胜数,“已成为雅安市的重大会展活动中心”。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我校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办学规模层次拓展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当年的大学当不了现在一所中学的规模。”80高寿的龙灵老师说,建院时学校占地不小,但多为农场且相对分散,300亩的校园似乎还显得多了,四周没有围墙,土地渐渐流失了不少。“因为人丁不旺啊,好象用不了那么多,似乎也管不过来。”
  宽阔大道取代了泥泞小路,高楼大厦取代了破落瓦房。今日的川农大,已成为雅安市举足轻重的一个部分,俨然一座新兴小城市。除在雅安校区外,还有都江堰和温江校区,总占地面积达4500亩。学校建筑面积由2.9万㎡增加到70万余㎡,增长24倍多;学生宿舍由2698㎡增加到21万余㎡,增长近60倍;教职工宿舍由4355㎡增加到近16万㎡,增长36倍多。近年来学校更是狠抓校园建设,仅征地和建设总投入就达到3.43亿元,基本建设达18.48万㎡。按照“绿色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文明校园”的目标,精心打造人文景观,丰富校园的园林文化氛围,川农大校园已成为广大师生和市民的休闲去处。
  “人丁兴旺了啊。”让龙灵老师感叹的,不仅是土地的扩张,更在于内涵的发展。建国初,我校仅有3个系4个专业,教师205人,学生1134人,只有本科一个层次。而今天,在校全日制学生2.8万余人,为当年的25倍多。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农科为优势,生物技术为特色,农、理、工、经、管、医、文、教、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和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函授生、短训班等多层次人才培育协同推进的综合性大学。全校已设立17个学院,5个研究所和多个研究中心。拥有66个本科专业、73个硕士授位学科专业、32个博士授位学科专业、3个专业学位授位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任教师约15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50余人,硕士、博士导师44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杰出高级专家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6人。教学研究成绩显著,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4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年度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年度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05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
  辛苦付出终得回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已培养各级各类毕业生10余万人,他们已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骨干力量。这些毕业生中,不少人成为各项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的各条战线,有的是农业科技的骨干力量,有的是著名的专家学者,有的已成为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有的是著名企业巨头创始人……如,水稻专家、工程院院士周开达教授,玉米专家、工程院院士荣廷昭教授,华西希望总经理陈育新先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仅2007年,党的十七大代表中就有我校5名校友。
  “今非昔比,怎可同日而语!”龙灵老师欣然慨叹。
  学科建设持续推进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母校如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惊讶不已。”面对母校发生的巨变,1977年入校、现为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的龙漫远2006年回校参加百年校庆时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来看,和国内、国外著名学府相比较并不差!”
走在新建成的动科大楼里,窗明几净,一间间现代化的实验室,一台台先进的仪器设施,让人无法想象,一个学校,是如何从泥腿踩烂田的科研条件走了过来!独立建院时,就算是作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三个有较雄厚基础的学科,几乎没有或很少一点科研经费,也找不到一间像样的实验室和一台像样的设备。然而,农学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科研作为高校极重要的职能,岂能不予重视?!于是,做实验,人们靠的是简单的试管、严谨的计算和高度的耐性;搞数据,人们得不断拨打着粗重的算盘……
然而,自从改革开放后,学校按照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关于建设重点学科的要求,加快了重点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学校进入“211工程”建设以后,更把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终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到目前,全校已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14个部省重点学科,14个部省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教育部批准的新世纪创新团队。
“数百省部级以上奖励,让川农大在全国农业高校里脱颖而出,令人刮目相看”。站在奖状墙前,前来参观的高校领导们啧啧称赞。随着学校的发展,科研总经费稳步增长,重大项目显著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共取得了500多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约40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学校与国外20多个国家的30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深化“农科教”、“产学研”、“育繁推”结合,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以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600多亿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同四川50多个县、市(区)和200多个企业签定协议,进行科技合作,用学校培育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仅我校水稻研究所冈D型杂交稻协作组,已遍及全国13个省的110多个县(市)的种子公司,先后推广26个新组合,增产稻谷266亿斤。而玉米研究所杂交玉米川单系列发展协作组,已同三个省(市)的50多家种子公司合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学校从2002年7月开始,组建了由本科、硕士、博士参加的17个科技小分队,2700多人次上山、下乡,深入到雅安雨城区及周边城区的田间地头,走了近70个村组,定点帮扶1000多农户,解决各类技术问题1200多个,直接或间接为农民创造了500多万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排忧解难,2002年,学校充分利用学校人才资源优势,设立了自动语音信箱和人工转接相结合的农业信息声讯服务系统——“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24小时免费为农民朋友提供有关养殖、施肥技术、新品种、新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科技咨询服务,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精神财富弥足珍贵 奋进跨越再谱新篇
“一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取决于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力量。”党委书记邓良基表示,川农大取得的不仅是基础建设和科技成果这个物质层面的进步,也不仅是人才培养这个人的层面的进步,更重要的是铸就了“川农大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这个精神层面的宝贵财富。
百余年来,川农大始终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铸就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60年来,川农大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继承和弘扬“川农大精神”,在创造了惊人成绩的同时,形成了“重品德、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凝炼出“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孕育出“纯朴勤奋、孜孜以求”的校风,培养出毕业生“勤奋朴实、勇于开拓”的品质。学校教学、科研、国外引智、毕业生就业、学生社会实践、体育卫生和党的建设等工作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
“好牛哦!国家最高领导人两次来你们学校,总理两次为你们学校做批示”。突出的成绩,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更引来了同行朋友们艳羡的目光。江泽民同志1991年和2002年两次到校视察,对学校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2001年李岚清同志视察学校,高度评价“川农大精神”,充分肯定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2002年和2007年温家宝同志先后两次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川农大的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
今年以来,学校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抓住机遇促发展,坚持特色强实力,深化改革上水平”,提出了一个更加响亮而又清晰的目标——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围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中形成的发展共识和阶段性成果,广泛征求师生员工意见建议,拟定出整改落实和科学发展观大实践的“十、三、三”路线图。
“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校长郑有良常常说,温家宝总理这句话,就是我们目前行动的指南。于是,新一届班子雷厉风行,具体落实整改项目94个,拟定每年投入整改落实经费7000余万元,着力办好“科学谋划学校发展思路、方向和中长期规划,持续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构建优质高效的党建工作大格局”等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10件大事。着实解决“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加快灾后异地重建、推进成都(温江)校区建设”等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三个突出问题。着力办好“大力推进学生就业创业,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等师生员工迫切希望解决的三件实事。目前,已投入资金4400多万元,启动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就业工程等17个项目;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启动调整校内津补贴、都江堰分校灾后无房教师租房和交通补贴等9个保民生项目;废除不适用的文件21个,修改完善了《关于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的规定》、《关于〈四川农业大学教职工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规定〉的意见》等文件14个,新制定出台了《班主任工作意见》、《学生奖励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出国培训计划》等文件14个,近期将出台“中层干部考核”、“教职工考核”等管理文件10余个,着实解决制约学校科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提高学校科学发展的水平;并通过总结过去社会服务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增强“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自觉性、坚定性,更加主动地服务于“两个加快”、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
祖国,面对过去,我们骄傲而又自豪;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川农大,又一次扬帆远航。
(本报记者 杨子/文 张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