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做一个蹝不合时宜蹞的人

作者:王黎殷岩琳    
2017-05-16     浏览(221)     (0)

  一位老师声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开创者苏轼是自己的“男神”。那么,苏轼是如何评价自己呢?据说,苏东坡一次指着自己的大肚子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有人说:“文章”,也有人说:“见识。”东坡先生都摇头,最了解他的朝云笑道:“您满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东坡大笑说,还是朝云最了解我。
  苏轼的笑声里,饱含了酸涩。他一生坎坷,但是并没有生在乱世,算不上“生不逢时”。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宋代皇帝还比较尊重知识分子,算得上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然而,自幼聪慧、才名满天下的苏东坡,却在仕途上屡屡受挫,多次被贬谪。原因何在?说穿了就是四个字:不合时宜。不看皇帝的脸色,不抱当权派的大腿,始终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信念。为官,苏轼是个当之无愧、爱民如子的好官。他在杭州任上,修河道,筑西湖堤,苏公堤就以他命名;在密州除蝗灾,在徐州带领军民抗洪,还发现煤矿以解决了徐州的燃料问题;在惠州、儋州等地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苏轼还首创监狱医师制度,救治监牢的犯人。为师,苏轼也是个好老师,即使被贬谪到海南岛,他还倾心教授海南学子,学生姜唐佐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作为文学家,他的成就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宦海沉浮多年,从政治中心被赶到天涯海角,苏轼并没有向权贵低头,也没有消沉堕落,他用毕生所作所为,践行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君子之道。
  刚刚离开我们的杨绛先生,也是一个远离世俗纷扰的纯精神追求者。她与钱钟书先生,在抗日战争最危急的时刻回国,两个人毕生埋头于学术研究、翻译、文学写作,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房子不大、家具简陋、身无长物。“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首由杨绛翻译的兰德的诗,也可以看作她一生的写照。
  反观当下,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是以自我利益为核心,以高智商包装自己,用手段谋求私欲,反复于表演与伪善。这种人自古就有,以后也不会少。警惕成为这样的人,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就得像苏东坡那样,别看重名利,别看重一时的得与失。与提升物质生活相比,更重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用精神追求,照亮自己的人生,把双脚从世俗的泥泞中拔出来。
  争名夺利的同僚之中,东坡显得力不从心,壮志未酬;百年风云变幻中,杨绛和钱钟书先生默默耕耘在书斋之中,宠辱不惊。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做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抛弃利己的精致生活,不世俗、不苟且,为心中所愿,求精神升华,看云卷云舒、日出日落,如此,甚好。
(王黎殷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