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师大报》
老师当年的几句话
□卢正言
几十年的岁月流逝,许多事情已经淡忘。但当年几位老师的几句话,我现在仍记忆犹新。这些平凡的话语,几乎影响了我的一生。
1955年下半年的某天晚上,教我们《中国通史》的程应镠老师来到我们教室,主持课堂讨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现在我已记不得了,但我记得在某同学发言之后,我发表了一些不同意见,其中涉及到史学观和史料的关系问题。我认为可靠的史料是形成正确的史学理论的基础,要重视第一手资料,重视对史料的甄别和考订。那些先有观点再去寻找资料的做法并不可取。程老师立即表示,这个问题很重要,认为我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从此我进一步明白了,说话、立论都要以事实为根据,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毕业之后,我接触了大量的文学和史学资料,并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伪、考订等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0年代以来,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和目录学、索引学的史料建设方面,先后发表和出版了一些论文和专著,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应该说这和当年程老师的指点和启发是分不开的。
1956年下半年,李宗蕖老师教我们的《俄罗斯文学》。在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答疑”结束后,李老师私下对我说:我感到你提的问题有点钻牛角尖。我早已忘了当时我曾经提出过的是什么问题,但我这几十年来,却一直将李老师的这一批评铭记在心间。无论对人对事,是业务工作还是研究工作,我都告诫自己不能钻牛角尖,不要走进跑不出来的死胡同,不要考虑那些没有研究价值或已证明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端正的问题。
也是在1956年下半年,胡山源老师教我们的《现代文选及习作》。有一天我把近几年的诗歌习作抄录了一份,请他指教。没过几天,我收到了他的改稿。胡老师对其中一首题为《我在寻找那脚印》(后刊《浪花》1956年总第2期)的小诗特别欣赏,称“如果继续努力,可望早日取得成功”。我后来虽然不再写诗,也很少进行文学创作,但胡老师对我的鼓励,使我懂得不论做什么事,只有坚持不懈顽强拼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最后总会获得成功。
1956年初的《中国古典文学》考试,采取口试方式,主考人是曹融南老师。我抽到的考签是“对竹林七贤的文学评价”。答题时,我谈了对竹林七贤的文学地位和创作特色的总体认识。由于我对这几位作家缺少比较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评说中显得干巴巴的,苍白无力,很不具体。曹老师一针见血地问我:“这七位作家的作品你看过没有?”我只好如实回答,说没有看过。这件事让我进一步看到了自己在学习上的问题,看到了差距。这次考试成绩定为“良”,但我觉得这个“良”和“优”之间并不只有一个档次,而是相隔了万水千山。我后来总结了两条:一是改进学习方法,将“博”与“专”结合起来,结合业务工作选择某个方面重点突破;二是发扬韧性战斗和笨鸟先飞的精神,坚持把读书学习当做终生的任务,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并努力使学到的知识更好回报给社会,服务于人民,决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