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媒体传播系教书育人结硕果

张思瑶 梁植睿 郑培爱

2009-10-25     浏览(350)     (0)

本文介绍了人发学院媒体传播系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他们全部就业,并取得了令人欣喜和振奋的成绩。系里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注重教学和育人,学生勤奋学习并深入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系里还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提供实践机会,并举办大型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就业,毫无疑问,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专业,甚至是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今年,我校人发学院媒体传播系58名本科毕业生全部就业,其中有15人出国留学,6人保送本校研究生,2人考取北京大学研究生,1人考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为41%。
  在全球遭遇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对于一个只有五届毕业生的新设文科专业来说,媒传系的毕业生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着实令人欣喜和振奋。当走近媒传系的老师和学生,我们不难发现这正是教书育人结出的丰硕成果。
老师:就是要把书教好
  2007年元旦,媒传系的老师们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辞旧迎新。那时徐晓村刚刚担任系主任半年。当天下午,他从教务处拿到了秋季学期学生对老师教学的评价表,看到系里有几位老师的得分比较低,心情有些沉重。在总结教学工作时,徐晓村毫不客气地点了三位得分比较低的老师的名字,并且很严肃地说:“学生那么高的分数考入农大,作为老师,我们就是要把书教好、把学生教好才行!”有老师想作解释,他说:“不是我不讲情面,给你们留面子学生咋办?不把书教好,就是误人子弟!”此后,媒传系的所有老师达成共识———“教学第一,育人至上”。也自打那以后,媒体传播系的老师再也没有出现被学生打低分的情况。
  李红艳老师是留德博士,家住朝阳区,打车一个来回要一百多块钱。她一学年最多的时候教8门课,本科生6门,研究生2门,但却从来没有迟到过。早上8点钟的课,等到同学们捧着早餐进来的时候,李老师已经在讲台上准备好了课件。
  常有学生说,学习拍片在赵士文老师那里获益最多。从片子内容的采集到镜头的编辑,赵老师总是一遍一遍地反复的给大家讲解。镜头的组接、画面的运动,如果一组镜头间衔接得不是很自然,赵老师就会一格一格地给同学讲,非常认真细致。
  谭英老师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第一讲是新闻记者的素质。她严肃地说:“作为一个媒传人,各方面的要求都要比一般人高,因为你是掌握话语权的人……”令同学们对所学专业肃然起敬。
  一位从其他专业转到媒体传播系的同学感慨地说:“这个系虽然小,但老师们对学生的成长关心备至”。
学生:勤奋学习+深入实践
  到2007年,媒传系学生发表的文章被装订成了30多卷,其中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3篇,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86篇,学生主编和参与的著作3本,在校内各种媒体发表的文章有1700多篇。另外,在电视媒体方面,学生拍摄的电视片中有21部被公开播出,其中3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而令出身于北大的徐晓村主任最得意和颇感自豪的,是连续五年媒体传播系都有学生考入北大或清华深造。
  “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主要还是源于同学们自强不息、奋发努力”,一谈起学生的成长,年过半百的徐晓村话里话外充满了欣赏,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在夸自家的孩子呢。
  网络编辑部、校报编辑部、电视台编辑部、挚友社……这些主要校园媒体中处处可见媒传系学生的身影。他们注重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普遍重视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去年,新闻中心大学生记者团主力记者、2005级学生裴胜崇被学校派驻奥运场馆担任新闻报道宣传工作。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比赛期间,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赶往场馆,晚上10点多离开场馆,然后回到宿舍里赶写新闻稿件,一两点睡觉是常事。他不仅是《场馆通讯》的主力记者,而且是校园网奥运新闻的主要稿源,期间,发稿100多篇,被学校评为优秀志愿者。回忆这段日子,裴胜崇说:“那期间,特别辛苦,我一下子瘦了十多斤,但是我觉得值,因为我从场馆工作人员、志愿者、运动员,甚至是观众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我从付出和收获中懂得了一个媒体人的责任和新闻的意义;我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2002级的刘惠迪现在供职于新华社。大学期间,她曾担任电视台记者团团长。她的生活轨迹基本是:下了课赶到电视台做节目,晚上坐最后一班校车回到西区,下车后直接去自习室,学到自习室关门再回到寝室。“我几乎没有逃课,每次上课我都是坐在第一排,我不来老师都能发现”。
  马学玲是2005级的学生,曾担任《挚友报》主编。提起她,徐晓村老师至今仍有些感动:“她为挚友社操办25周年社庆,筹办高校媒体论坛,当时真是玩命啊!累得一跟我说起来就哭。其实她可以不这么做,或者可以不做得那么大、那么好,但是在她那就过不去。就这样的态度、这种精神,干什么都能干好!”
  还有戚晋,在面试中央台农业频道《致富经》节目之前,硬是让自己泡在国图,把有关的新书几乎看了个遍。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如愿留在了《致富经》。
  2005级的班主任敖松老师对于班里的每个学生都非常了解,在采访中他提到两个学生。一个叫陈晨,今年考上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研究生:“陈晨经常跟我沟通,是一个对自己早有规划的学生”。另一个就是马学玲,敖松老师说:“还在大一的时候她就问我,‘我学这个专业以后能做什么?能找得到工作吗?’”到毕业时,她的简历被一些班主任作为样本展示给低年级的学生看。马学玲这样评价自己:“我可能是媒传系建系以来转变最大的一个学生”。
  明确的目标让同学们有了努力的方向,勤奋学习和实践经历为他们铺就成长的道路。
媒传系: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
  媒传系除了要求本系的老师要认真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之外,还特意聘请了《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的资深记者直接给学生授课,并且经常邀请社会媒体人士为学生作专题讲座。“他们能够引领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新闻与传播,是学生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与社会新闻联系在一起”,徐晓村说:“我们这样做还有一层意义,就是让学生尽早地与社会媒体接触,可以为他们日后的实习、兼职和就业提供一些机会”。
  从2007年开始,媒体传播系多次与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联合主办大型摄影比赛和DV大赛。在这样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大型活动中,每一次都会有一些学生表现不俗,脱颖而出;每一次都会产生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
  徐晓村说:“育人如育树,小树长成栋梁离不开肥沃土壤环境,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各种舞台。让我们高兴的是,学院、学校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有关部门也总是给予大力的支持”。
  2008年,在中国纪录片选片会上,我校选送的媒传系的学生作品一举取得一金三银和一铜的优异成绩,引起了国内电视界的关注。